很多来过故宫的游客都会说:“到故宫玩一圈,看到最多的就是高大的宫殿,没见有多少文物啊?”
这是因为故宫文物一共多万件套,我们有五万余幅绘画,有七万多件书法,还有两万余件碑帖,故宫文物九成以上的文物都是国家珍贵文物,几乎件件是压箱底的宝贝。每年展出的1万多件文物分布在几十个展厅,其中的珍品观众更是难得一见。
想要用一本书知道其中最为珍贵的国宝书法吗?
请打开这本精美的书——“故宫经典”之《故宫书法图典》。
精彩阅读
1
晋陆机《草隶平复帖》卷
纸本纵23.7厘米横20.6厘米
《平复帖》自宋代《宣和书谱》将其归入章草体,后世多沿袭之。此帖是章草向今草演变,上接汉魏,下启隋唐的过渡性书体的典型作品。
《平复帖》的创作年代距今已余年,是现存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物和书法传承流传有序的非常珍贵的作品之一。
《平复帖》是一件历代递藏有绪的法书墨迹。据米芾《书史》记载,此帖唐代末年由鉴赏家殷浩收藏,北宋曾藏驸马都尉王贻永家,后为驸马李玮购得。李玮去世后,《平复帖》入徽宗宣和内府。元代散佚民间。
明代万历年间归韩世能、韩逢喜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藏家进入乾隆内府,陈设在乾隆皇帝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所居寿康宫。乾隆四十二年(年)皇太后去世,此帖作为“遗赐”赏给皇孙永瑆,永瑆遂名其斋曰“诒晋斋”,再传给其曾孙载治,改题“秘晋斋”。
光绪年间,此帖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年溥儒因母亲去世,筹集治丧费用,遂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出巨资购得。
年张伯驹、潘素夫妇将《平复帖》捐献国家。历经年世事变迁,国宝巨迹复归紫禁城。
2
晋王羲之《行书雨后帖》册页
纸本纵25.7厘米横14.9厘米
释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绝妙无已,当其使转。与都下□信,戴适过于□也。羲之。
此帖署款“羲之”。王羲之(—年,或作—年),字逸少,晋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官右军将军,因此后世又称“王右军”。少时学卫夫人书,后见前代名家法帖,博采众长,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有“书圣”之称。
此帖最早见于清代安岐《墨缘汇观·法书继录》:“雨后帖,草书,纸本,唐模,有‘世南’墨印。”经鉴定专家王以坤、徐邦达、启功、刘九庵先生鉴别认为:清代以前钤印中除“绍兴”小玺外皆不真,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年以前。
本帖与《姨母》《丧乱》诸帖和《兰亭序》对比,相去较远;墨色有浓淡变化,同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钩摹痕迹,此帖应该是古临写本。该帖所用细横帘纹竹纸在唐以前不会有。
作品的影响力在于临写者在于追求王羲之书法的笔法以及书体的外形,重要的是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关系,这是书法有序的传承中最为宝贵的。
帖后有元代邓文原,明代董其昌题跋各一段,邹之麟题跋两段。古人所称“真迹”有两种含义:一是原迹,以别于临摹;一是墨迹,以别于拓本。
3
晋王献之《行书中秋帖》卷
纸本纵27厘米横11.9厘米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人称“王大令”。献之幼年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后师法张芝。献之以其卓越成就与其父同受推重,并称“二王”。
《中秋帖》为宋代米芾据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为米芾所藏,后刻入《宝晋斋法帖》。此帖用竹料纸写成,这种纸到宋代才流行,不可能为献之所用。《中秋帖》与《十二月割帖》相比较,不难看出经米芾未拘泥于献之原作,笔画厚阔,结体欹斜,呈舒张圆劲之势,具有米氏书风。
《中秋帖》宋代先后入藏徽宗宣和内府和高宗绍兴内府。明代经项元汴、吴廷等私家收藏。
清代乾隆年间入御府,乾隆皇帝备极珍爱,将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并称“三希”,同藏于养心殿“三希堂”,以此纪念这段墨林佳话。
后递经嘉庆等五朝,《中秋帖》一直藏于皇宫。直到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时,由敬懿皇贵妃随身携出,后辗转卖给古玩商郭世五,郭氏将其秘藏多年,从未示人。去世后由其子郭昭俊继承。
年郭昭俊为借款,将《中秋帖》与《伯远帖》抵押给香港某教会,二年后借款到期,郭家无力赎出。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由国家出资购回,使这件传世名迹复归紫禁城。
4
晋王珣《行书伯远帖》卷
纸本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王珣是王羲之族侄,世代善书。出身名门望族,祖王导、父王洽均为朝廷重臣,《宣和书谱》称他“草圣”。
这是王珣写的一通信札,也是传世晋人墨迹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迹。笔法与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接近,具有东晋王氏家族风范。《伯远帖》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迹,备受世人珍视。
《伯远帖》在民间与皇家之间承传递藏。乾隆十一年(年),《伯远帖》入藏内府,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称“三希”,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中,颜曰“三希堂”。十二年,又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精选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书法,摹勒上石,名为《三希堂法帖》,刻石嵌于北海建阅古楼。
末代皇帝溥仪出宫,《伯远帖》与《中秋帖》被敬懿皇贵妃携出,后辗转卖给收藏家郭葆昌。其子郭昭俊为借款将二帖抵押给香港一教会银行,年11月底即将押绝,但郭昭俊已无力赎回,拟请公家赎取。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得知此消息后,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立即向中央请示,政务院同意后,以45万港币购回。
5
唐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
纸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清宫旧藏
冯承素,唐太宗时人。唐太宗时,冯承素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唐初,临摹《兰亭序》风行,在众多摹本中,尤以此本最精妙。因钤有唐中宗年号“神龙”印,被称为“神龙本”。
字体不但间架结构优美,而且行笔的踪迹、墨彩的浓淡,也都十分清楚。另外,将若干有破锋(“岁”“群”等字)、断笔(“仰”“可”等)、贼毫(“蹔”之“足”旁)的字均摹得很精确。再者,改写字显现出先后书写的层次,墨色浓淡、干湿的差异,为其它摹本所未见(“因”“向之”“痛”“夫”“文”“每”等字)。因此,历代评家均认为其表现原作笔墨最为真切,尤其是用笔方面表现得非常的细腻,入笔笔锋的运用,行笔中的柔韧和连带关系,再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劲健的艺术风格。
此卷本元代郭天锡认为是冯承素等摹,明代时项元汴确定为冯摹,后来沿袭此说。
6
唐李白《草书上阳台帖》卷
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
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作品款署“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李白(—年),字太白,一字长庚,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曾寓居山东。唐代伟大诗人,亦擅长书法。
历代评论李白的书法皆以诗仙的豪放和飘逸来形容。此帖经诸多鉴定专家鉴定,书法《上阳台帖》后的宋徽宗和张晏等人题字均真,而“赵子固”印“秋壑图书”印伪,写法不对,工具(笔)不对,纸也不象麻纸,宋代诸印大都有问题,实属宋代人书。
这件书法的价值在于,展现了宋代人所想像到的李白书法,以及现存诗仙名下遗墨,唯此一卷的千年史迹。
此帖曾入宋宣和内府,经元代张宴,明代项元汴,后为清代安岐所得,辗转再入清宫内府,清朝末年流入民间,民国时期张伯驹收藏,建国后献给中央,年国务院将此卷转交给故宫博物院收藏。
7
五代杨凝式《行草书神仙起居法》卷
纸本纵27厘米横21.2厘米清宫旧藏
款署“杨凝式(下一草押)”。杨凝式(—年),历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居洛阳,官至太子少师,后人又称“杨少师”。因他为人放纵不羁,时人又称他“杨疯子”。
书法由唐启宋,杨凝式是一个转折人物。由杨凝式于尺牍之上纵横姿肆,变化多端,可想见他面对白壁任意挥洒,颠倒淋漓的情景。
此幅小草书,似随意点画,不假思索,墨痕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尽得天真烂漫之趣。杨凝式喜欢在寺观园林壁上题写,都已毁没。世间碑版,杨书竟无一石。
宋刻丛帖,仅《汝帖》中留下八字:“云驶月晕,舟行岸移。”幸有墨迹四种存世,除本卷外,还有《草书夏热帖》《韭花帖》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尾。
帖中已有数字磨损。唐代王方庆献《万岁通天帖》中收有东晋王氏“疖肿”“得柏酒”“尊体安和”诸草书帖,体势雄奇险峻,运笔爽利挺拔,以本帖并案比观,可相颉颃。宋代王钦若跋称此帖“字画奇古”,即指得晋人草法。
8
宋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
纸本纵33厘米横厘米
款署:“山谷老人书”,钤“山谷道人”印。卷后款写明此为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所书。李任道,名仔,本梓人,寓江津二十余年。山谷于北宋元符年间贬于戎州,—年,曾有与李任道应和之诗数首,本帖可能书于此时,山谷年约五十五六岁。
此帖系黄山谷摹怀素狂草书,录写五代金陵(南京)僧文益的语录。此帖笔画纵横飞动,结体移形变位,字字俯仰欹侧,如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神完气足,书法纯熟之极,是山谷晚年大草书的代表杰作。
此卷曾经宋代内府、贾似道,元代危素,明代李应祯、华夏,清代孙承泽、梁清标、王鸿绪、乾隆、嘉庆、宣统内府珍藏,后归张伯驹所有。年8月22日张伯驹捐献。
9
宋赵佶《楷书闰中秋月诗帖》页
纸本纵35厘米横44.5厘米清宫旧藏
《闰中秋月诗帖》页,楷书七律一首,书于北宋大观四年(年)庚寅闰八月,赵佶时年二十九岁。赵佶(—年),即宋徽宗,北宋第八位皇帝。元符三年即帝位,在位二十五年(—年),他怠于政治,崇信道教,自称道君皇帝。“靖康之变”赵佶父子均被金人虏去,于南宋绍兴五年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徽宗一生勤于书画且精于鉴别,创“瘦金体”,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他对北宋文化艺事起了积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敕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并刻《大观帖》。赵佶不仅有许多书法作品传世,一些传世名作亦经他亲笔题押,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幅书法是赵佶瘦金书的典型作品,赵佶书的“瘦”是受到黄山谷书体的影响,又通过学习薛稷,由此发展变化形成“瘦金体”。
10
明蔡羽等四家《七绝诗》扇
金笺纵19.5厘米横52.3厘米
款署“蔡羽”。钤“九逵”“林屋山人”。蔡羽(?-),字九逵,自号林屋山人,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与文徵明齐名。贡入太学,由国子生授南京翰林院孔目。
扇书四家本别为蔡羽、、陆师道、王宠。王宠承师于蔡羽。《雅宜山人集》记载,王宠与先生(蔡羽)同栖林屋达十年之久,诗文、书法深受其影响,尤其是书法,颇有近似之处。蔡羽在质地硬而滑的洒金笺纸上书写精丽小楷,功力精深。
此扇书法结字古质,笔法精练,线条提顿之劲健及捺笔收锋殊类钟繇,呈端严古朴、劲健遒美之意韵。
11
明董其昌《楷书翰林院箴》轴
纸本纵厘米横53厘米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明代晚期最负盛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与张瑞图、邢侗、米万钟并称“晚明四大家”。
《宣宗翰林院箴》是朱瞻基在宣德七年编纂完成的三十五篇《御制官箴》之一篇。翰林院是专司笔札文翰之事的机构,翰林官员皆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翰林院箴》是用于规戒翰林院制度。
这幅《宣宗翰林院箴》是董其昌恭恭敬敬用楷书书写而成,书法古朴,略现生拙,行距字间疏宕秀朗,其“吾书因生得秀色”的艺术特色在此幅中体现得格外鲜明。根据款印可知为其晚年作品。
此幅书法风格拙朴,有意避免严整工稳,以取生拙之意,即拙中寓巧,熟炼生变。
12
清弘历《行书事定诗》卷
纸本纵36.7厘米横94.8厘米
款署“乾隆戊申孟秋月下濣,御笔”。钤“古稀天子之宝”“猷日孜孜”“深心托豪素”“石渠宝笈所藏”等诸方。
“乾隆戊申”为乾隆五十三年(),时弘历七十八岁。爱新觉罗·弘历(-9),即清高宗乾隆皇帝,雍正皇帝第四子。二十五岁即皇位,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天下承平,国势强盛,史称“康乾盛世”。弘历深谙汉文化,擅属文,喜赋诗,能绘画,尤勤于临池,怡情翰墨一生不辍,其存世书迹为历代帝王之冠。
《事定诗》从乾隆注解中可知,诗文是乾隆五十二年调兵台湾,剿捕林爽文前后事之平定的过程。
乾隆毕生临古字帖不计其数,但从他书法的整体来看,更加趋向于自我,并具有独创性。乾隆书法用笔、线条均纤毫精谨,深稳秀逸,造型、端庄柔美。书势纵逸,劲健豪迈,颇富魅力。
精彩推荐
《故宫书法图典》
主编:傅红展
书号:-7---0
价格:元
《故宫书法图典》的故事,小编只能透露这么多啦!欲知更多详情,请至天猫旗舰店收藏预售页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