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辄不忘”。顺治十五年参加殿试时,因与另一位考生同名,顺治皇帝特别在他名字中加“廷”字以示分别。殿试后,陈廷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明清两代的人材储备库,朝廷选任官员,一般都从这里挑选,所以庶吉士也被视为“储相”。
《清史稿》对陈廷敬的评价是两个字:“清勤”。他长康熙16岁。康熙8岁登基始,陈廷敬即侍候康熙读书,一直到最后72岁,善终而退。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相府”被保留至今,为山西省5A级旅游景区。
康熙时期是我国清朝历史上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复兴的原因,离不开圣君康熙个人抱负和其周围聚集的一批名臣辅佐。然而,纵观康熙时代的各位权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但是,陈廷敬却是个例外。
康熙送给陈廷敬八个字的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去世后,康熙又将“午亭山村”匾额赐与他的老家皇城村,陈廷敬和他的家宅“皇城相府”成了历史上一个传奇。
有人说清官多酷,陈廷敬却宅心仁厚;
有人说清官多庸,陈廷敬却精明强干;
有人说清官多专,陈廷敬却从善如流;
有人说德官多懦,陈廷敬却不乏铁腕;
...............
作为看似平静却暗潮汹涌的康熙王朝时代,党争却异常激烈。先是鳌拜,后来的索额图和明珠“索”党和“明”党两党之争。陈廷敬在这样的政治漩涡中知道两党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两不相帮才能存活。
康熙皇帝喜欢写字,常写“清慎勤”三个字赐给大臣,要求大臣按此去做,但能够做到这三个字的太少太少。陈廷敬去世后,康熙评价他说“恪慎清勤,始终一节”,清、慎、勤三个字都有了。陈廷敬死后仍然得到朝野好评,这在中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并不多见。
被称为“历史官场小说”《大清相国》的作者王跃文评价陈廷敬在历经沉浮的宦海生涯并非是个“大好人”,他更像是龟兔赛跑的生存逻辑,慢而稳。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我们看到了陈廷敬仔细揣摩康熙的心思,面对当时明珠权倾朝野的现状,准确把握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政治使命,帮助康熙铲除了朝廷头痛已久的“明”“索”两党之争,巩固了中央朝廷对整个国家的绝对控制权。
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后人对陈廷敬津津乐道的逸闻趣事中,近距离了解这位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的汉族重臣的个人修为:
一、稳定国家金融:取消采铜税遏制当时毁币铸铜
康熙二十三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上任后,经过认真考察,陈廷敬发现铜钱铸造中存在严重问题。原来,古代铜钱因为使用的需要,经常要重新铸造,以至于铜钱时轻时重,没有统一的标准。过去,一两白银可以兑一千枚铜钱,到陈廷敬上任时只能兑换九百枚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陈廷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商人把铜钱熔化成铜,从中渔利造成的恶果。那么,商人为什么要把铜钱熔化成铜呢?原来,一两银子可以买七斤铜,但如果把一两银子兑换成铜钱,可以得到一千枚铜钱,把这一千枚铜钱熔化,就可以得到八斤十二两铜。也就是说,从铜钱的熔化中,商人可以获利一斤十二两的铜价。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长期不能禁止的原因,完全是受利益的驱使,导致一些不法商人以此盈利,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找到了问题所在,陈廷敬于是在八月份上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只有这样,私铸之风才会不禁自绝。”不仅如此,陈廷敬还见解独特地提出:“让百姓也来开采铜矿,以增加铜的产量。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自然就会日趋稳定。”陈廷敬的上疏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和重视,很快这些建议就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二、整治贪腐根源:当时社会的奢侈风气
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三、推行吏治改革:建立自上而下官吏监督机制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又上疏说:“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孔子说过: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
陈廷敬指出,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想廉洁是不大容易办到的。所以,当今首要的是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是不是不为利欲所动。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
四、大胆举荐贤能
陈廷敬还特别重举荐贤能。康熙曾召各部大臣举廉能官吏,陈廷敬举荐的灵寿县令陆陇其、清苑县令邵嗣尧皆清官,颇有政声,康熙遂将他们提拔为御史,又升为尚书。
《清史稿》记载说:有人劝告陈廷敬“两人廉而刚,刚易折,且多怨,恐及公。”陈廷敬曰:“果贤欤,虽折且怨,庸何伤?”
意思是:有人告诉陈廷敬: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而且都是刺儿头,有股怨气,说不定将来会怨到你头上。陈廷敬表示,刚一些,提意见多一些,有什么不好,我不在乎。
五、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当康熙王朝政局稳定后,康熙皇帝让陈廷敬领导众多翰林学士编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陈廷敬领导编纂这部字典时已70多岁高龄,这部字典是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廷敬的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康熙帝评价他的原话是“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意思说:陈廷敬做官堪比姚崇、房玄龄,写诗堪比李白、杜工部。陈廷敬的诗歌有五十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最后,用陈廷敬诗词集《午亭文编》作为本文的结尾:
小劫黄尘在眼前,青山流水故依然。漫云入世宁由我,自要生身敢怨天。谱就新诗排过日,抛却旧事判今年。花明柳暗归来后,付与樵歌牧笛传。
备注:此文在百度百科皇城相府、陈廷敬,新华网关山远《“几近完人”陈廷敬》、百度知道《康熙皇帝对张玉书陈廷敬等五人的评价》、王跃文《大清相国》小说相关章节内容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图片来源于百度图库,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柔戳以下链接
一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