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发展 >> 正文 >> 正文

家风故事毕振姬甘居淡泊两袖清风澎湃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12/21
                            

毕振姬:

甘居淡泊两袖清风

长平大地上,梨花之乡寺庄镇出了一名惊才绝艳“探花郎”。数百年来,那一簇簇素白的梨花绵延不绝、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一代能吏廉臣毕振姬的故事和毕氏家族的纯正家风。

“千秋佳话一清官”

毕振姬

毕振姬,明万历四十一年(年),出生于高平寺庄镇东德义村一个“累世农夫”的贫困之家。自幼好学,边耕边读,25岁“始辍耕读书”。先后拜山东人王汉、河南人李政修为师。明崇祯十五年(年)中解元,清顺治三年()中进士,获殿试第三名“探花郎”,历任教授、国子监助教、员外郎等,官至广西按察使、湖广布政使、通奉大夫。

毕振姬一生甘居淡泊,为官十五载,转官十多任,一心为民、清正廉明,被清廷大臣们誉为“居官清廉,一尘不染”、“万卷遗书皆手泽,千秋佳话一清官”。

毕家祠堂正面

在任平阳府教授时,住在残破不堪的危楼中,与颧雀为伴。在任国子监助教、刑部主事、员外郎期间,他身居京师繁华闹市,每于朝事之暇,即退居陋室,“坐卧黄埃黑灶、瓦灯布被中,伏读不休”。因此,他被称为“有官僧”。

后来,毕振姬转任各地,官职越来越大,都是封建官吏朝思暮想的肥缺,尤其是后期任湖广布政使,这是监管湖南、湖北两省的从二品官员,但他都保持了做员外郎时的作风,仍然是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他为官14年,“食无兼味,身无更替之衣。”“至回籍之日,一仆一马而外,了无长物。”

毕振姬辞官归乡后,居家20年,其乡居生活基本可以用“危苦自甘,昼耕夜读”来概括。有一次,枢密院检讨陈廷敬慕名前来拜谒,看到毕家“东室流尘蔽凝”,但却“独多藏书”,毕振姬本人“冥然农家者”,不由感慨写道:“毕先生家与农民最下者比,所守甚危苦。”

毕氏故居“籓宪第”俯瞰图

在家乡期间,毕振姬潜心著书,笔耕不辍,著有《尚书注》、《西河遗教》、《四州文献》、《三川别志》、《西北文集》、《病香居烬馀》等十余本书。他的学生牛兆捷收集的他的论、议等文,编为十二卷,请傅山点定作序,题名为《西北之文》。

他还不忘家族治学,先后在得义、伯方建书房3处,亲自教授自己子孙、族中子侄和乡里子弟,望“乡后学能文章行义磊落者,多出公。”

毕振姬为官清正廉明,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认为社会衰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贪吏害民”,因此要求清政府把“惩贪”作为第一大要政。他坚持“便民利民”的施政理念,反对“竭泽而渔”的“苛政”,主张轻徭薄赋,敢于仗义直言,兴利除弊,体恤民情。他为官期间,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朝廷信任,百姓爱戴。

顺治十年(),山东作为清军的粮草军械供应基地,动辄催解白银数十万两。恰逢连年旱荒,民不聊生,盗匪横行,治安极混乱。毕振姬受命提任济南参议道后,日夜驰骋三百余里到任,采取剿抚并用之策,先用计擒贼首平匪患,又设法遣散流民七千余口,并上书朝廷将数十万两军需物资优先供给灾民,境内乃安。

为解决军饷供给不足问题,毕振姬将“泰山香税”充作军饷。这笔税款每年约七千金,是当地参议署官员的“小金库”,多年来私分已成惯例。香税充军饷致官署上下哗然,多有不满。之后毕振姬还在济南一带丈量田地,查核田赋,不论贫富,按亩征赋,得罪不少地方豪强。终因触动此种种既得利益者而遭受诬陷,几经周折,才幸免入狱。

顺治十四年(),毕振姬任广东兵备驿传水利道。当时广东屡有战争,三藩四院使节等官员往来如织,军队所需的匠夫、船役、兵马、粮草、器械由当地供给。一些地方官员乘机加大摊派,假公济私,从中谋利,民众深受其害。毕振姬到任后,认为这事关十二州县的安危,责任重大,于是毕振姬主动向朝廷陈述利害,与三藩四院订立供求条约,重振朝律,铲除弊端,驿传各州县,不准假公济私,杜绝摊派私增税赋、财物,有违约者一律绳之以法。不出十月,便减船数百,减费七万六千金两,使广东吏治清明。

顺治十六年(),毕振姬任广西按察使时,广西由于长期经历战争,各项军政建设正百废待兴,政局不稳,民心向背。且地方官吏与豪绅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致使贿赂成风,冤狱叠出,大盗横霸浙边闽海地区。看到这种局面,他心急如焚,四处奔波,八方调查,带病工作,抱腹审案,很快为平民审结了积存数十年的冤狱大案70余起,处决贪官数十人,有效缓解了清政府与民众的尖锐矛盾。同时在民众的支持下很快歼灭海盗,使渔民安居乐业。顺治皇帝嘉奖他御赐玉玺将军印。

毕振姬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其办学育人、为民请命、解囊自助、设义仓救灾等种种善举,至今犹传。

康熙初年,高平、长子等地,十年九旱,灾情多发。每遇灾情,毕振姬为民请命,秉笔上疏县衙知府,慷慨陈言,请求减免课税,开仓救灾,百姓受益匪浅。

康熙五年,丹河水患堤决,危及县城,毕振姬与致仕归里的兵部右侍郎李棠馥共同捐资帮助修缮丹河石堤,防水患保民安。李棠馥在《创修丹河石堤记》中载:“余与方伯毕公,各慨为解囊以助。”

康熙十一年,诏颁天下行社仓。毕振姬积极响应,在得义、伯方两地设仓,首捐粟石,以后历年捐输,多达石。另在伯方“藩宪第”私宅,专建义仓院,设立义仓,贮谷以备饥荒赈灾。

康熙十七年(),三藩举兵反清,国难当头。康熙诏举博学奇能,在都察院御史魏象枢、刑部尚书刘楗等人的奏荐下,康熙传旨招毕振姬复职,命以“镇藩要职”,以供军需,平定三藩。毕接诏命,自觉年老体迈,不宜理政,便向吏部一连四递辞呈《乞放归里疏》力请辞归。康熙在了解情况后,心情凝重,在《乞放归里疏》上御批“爵禄不能动其心,富贵不能改其志,此正情操,绝世楷模”。

毕振姬生平好学,为官清廉。他教育子女要“勉学”“勤俭”“向善”。他告诫儿孙,皆应于蒙童之始涉世之前,先求学问以期受用终生,不可轻忽懈怠以误终身;须知非勤无以救贫,非俭无以续远,此开源节流之计也;与人为善广结善缘,以善修身以善养德,不阿权贵不贪财贿,时刻以国计民生为念。

康熙二十年(年)毕振姬病逝伯方,临终遗命“不志不铭”。卒后,“上下妒者意消,士大夫远闻皆泣”。康熙闻之悲啼,亲遣陈廷敬奉旨吊之。陈廷敬悲痛涕泗,在挽联诗词中写到:“重过躬耕地,秋原木叶稀。一哀衔别路,双泪落行衣。书札临危在,文章付托非。凄凉荒宅里,清德耿余辉”。

三晋著名的书画家、医学家、诗人傅山在祭文中写到:“莺鸠斥鷃欲谁何,水击三千笑则那?带血铜华丹嶂合,挥毫风雨黑云多。山川明晦随融结,西北文章任诋呵。使其王孙安其道,才名十倍大名过。”

都察院御史魏象枢挽联说:“万卷诗书皆手则,千秋佳话一清官。”之后,由傅山先生题字、其门人弟子公立《毕坚毅先生故里碑》,过往者皆敬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数百年来,一代能吏廉臣毕振姬甘居淡泊的事迹在长平大地广为流传,还有那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毕氏家风,时至今日仍循循善诱,教导着后人勉学、勤俭、向善。

原文

关于毕氏家训,是年9月20日毕振姬第十四世孙毕满堂提供的,为大清康熙二十年()岁次辛酉毕振姬临终嘱:

吾自染沉疴,身体每况愈下。神思恍惚间,自觉如风烛摇曳,时日无多。每静卧床榻回思此生,悟得关乎人生最紧要者以下三款,须当警示儿孙,务必照此奉行,不可等闲视之。

首款曰勉学:

勉学者奋发上进,勉力求学,人生第一要务也:凡我毕氏儿孙皆应于蒙童之始涉世之前,先求学问以期受用终生,既学也,必如巨鲸之吞海,广采而博闻。亦不可轻忽懈怠以误终身。

次款曰勤俭:

勤俭者勤以耕作俭以持家。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须知非勤无以救贫,非俭无以续远,此开源节流之计也。俗言“年年防旱”者,意即丰不忘歉、未雨绸缪、省食俭用、细水长流、常备而能无患者也。

再款曰向善:

以人为善广结善缘,以善修身以善养德,善莫大焉。老夫为官十任,不阿权贵不贪财贿,时刻以国计民生为念;归乡后悉理民事如在官衙,如此任劳任怨者,皆为此“向善”二字之故也。

此三款,老夫以为乃人生在世修身立业之根本也。望后世儿孙均能谨记而慎行,则吾门吾族可望流长继远,长兴而不衰也。

释义

我自从患了久治不愈的疾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神智不清,心神不定,感觉就像被风吹的蜡烛,很快就要熄灭,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每当静静地躺在床上回忆自己的一生经历,感悟到做人最要紧的是必须做到以下三条,应当提醒子孙们务必遵照执行,引起重视。

第一条,要勤勉好学。

勤勉好学,就是要发奋读书,积极向上,刻苦钻研,博览群书,这是人生中摆在第一位的头等重要任务。凡是我们毕家的子孙都应在读书识字开始至接触社会之前,勤奋好学,追求学问,一辈子都能从中受益。既然要学习,就要像巨鲸吞海一样博览群书,积累知识,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轻忽懈怠,最终耽误自己的前途。

第二条,要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就是要以勤劳节俭的精神操持家务。古人说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就会出现在眼前。要懂得不勤奋就不能摆脱贫困,不节约就不能延续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既要开拓经济收入之来源,又要节流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俗话说年年防旱,就是告诉人们丰年不要忘记歉收的年景,事先做好计划,省吃俭用,细水长流,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第三条,要崇德向善。

崇德向善,就是要广泛结交好人缘,用慈言善举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善良是最重要的。老夫我做官多年,对权贵不屈从、不奉承,在位时不贪赃,不受贿,时刻惦记着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疾苦。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之所以如此任劳任怨,都是为了崇德向善啊。

以上三条,我认为这是人生在世修身立业之根本。希望子子孙孙都能牢记并认真遵守,这样,我们的家族才有希望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来源:廉洁高平

原标题:《毕振姬:甘居淡泊两袖清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