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化古城中心位置偏西南,钟楼西街与南北走向的新开路的相交处,宣化国税局东南角的十字路口,原有一座大石桥,俗称皇城桥,其东、南、西、北街也均因此桥得名。如今,大桥虽已荡然无存,但其芳名却仍留世间。
皇城桥十字路口,向前北看左为国税局楼纵观宣化历史,任何朝代在此都没有建过国都,何来皇城之说?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唐代沙陀人晋王李克用(俗称沙陀国李晋王)在这里驻扎过;二是明朝第十个皇帝一一武宗朱厚照在这里建过行宫镇国府;三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封其第十九子朱橞为谷王,在这里建过谷王府。
清乾隆年间出版的《宣化府志》记载:宣府西草场之东,及十字路口之北,旧名皇城。又十字桥之西名西皇城,以明武宗尝幸此,携宫眷驻跸,因是得名;或曰王城,明初,谷王建府于此,即今西草场也,讹王为皇耳。“要解读这段记述,首先应弄清十字路和十字桥这两个地方。笔者认为,十字路“即指今皇城桥十字路口,因为撰写《宣化府志》的年代,石桥早已无存;十字桥则是今皇桥十字路口北约米
前看为皇城桥北米处相国庙街西口的相国庙街西口。据此笔者对上述《宣化府志》的记载解读如下:根据志书图示,西草场的位置约在今宣化炮兵指挥学院内东南部。(炮院在宣化周长24里有奇的城墙内西北角,占城圈内面积的1/9)民国初年,这里还有一个草场街,即从皇城桥北路约米处向西的法院小巷再向西偏北延伸
西向的法院小巷,右楼为宣化法院的位置。谷王府建于洪武年间,至嘉靖时期,已止有废垣”,到了清代,颓垣废址,犹有存者。当时人们传说静夜常有鬼物呼啸其下。清代储龙光曾作一组《上谷杂诗》,其中一首:
白杨猎猎起悲风,
玉几金床往事空;
月落魅啼山鬼出,
野烧红照谷王宫。
就是吟咏此事的。谷王朱橞于建文元年(年)至建文四年(年)间,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弃城逃到南京,随之其谷王府也就逐渐废弃了。
《畿辅通志》有记:皇城西草场乃谷王旧邸,故有王城之名。镇志(即明正德年间出版的《宣府镇志》。此志错误较多。清乾隆年间出版的《宣化府志》还专设了一个对镇志质疑修正的章节)指为武宗驻跸之所非是。”进一步印证了《宣化府志》的观点。
武宗的行宫镇国府则是在十字桥之西、也就必在谷王府所在的西草场以东偏南,即今之宣化二中北操场至宣化法院这一片。经有关人员实地察看,这里的地势明显比周围高一些,很可能就是镇国府地基遗存。
武宗朱厚照是在侫臣宣府人江彬多次怂恿下,于正德十二年(年)八月微服抵宣的。他隐瞒真实身份,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朱寿,又自号镇国公。江彬为他在此营建了镇国府,并把京城豹房(原太监刘瑾为武宗建造供其淫乐的宫室)所有珍玩、美女全部载到这里,供武宗享乐。同时,江彬还常常在晚上带着武宗到处游荡,见到高门大宅就闯进去,或是要酒喝,或是强奸妇女,为所欲为,直闹得市肆萧条,鸡犬不宁,白昼闭户。据《宣化府志》记述:武宗在宣日,盘游无度,常聚乐史数百人,骑从歌舞道路间,常以丝竹为新声,如新制`玉娥郎‘等曲是也。因此,清代储龙光亦赋诗云:
街头豪竹杂哀丝,
一阅村场舞柘枝;
犹忆武皇巡幸日,
红粧千骑拥彬儿。
(彬儿是武宗平时对江彬的称呼)。四年后,武宗死。其弟朱厚熜于年即位,定年号嘉靖。他一上台,便把江彬处死,并下诏把镇国府也拆售宦民家。解放前曾在大同、张家口一带流传上演的《游龙戏凤》或《正德戏凤》的晋剧,就是美化了的武宗在宣府的传闻轶事。
朱橞的谷王府和武宗的镇国府既然都在西皇城,那么东皇城在哪?又是谁的府第呢?既无志书记载,也无人们提及。然笔者却认为,既然《宣化府志》提到十字路口之北,旧名皇城,而这个皇城又分东、西,现已确定了西皇城的位置及归属,据逻辑推断,笔者认为一定就有东皇城,而这个东皇城的概略位置会和西皇城相对应,当在今皇城桥北路~米处的路东,大概就在今皇城家园小区一片。在此地驻
皇城桥北路东quot;皇城家园quot;小区过的人非晋王李克用莫属了。(这个区域在唐朝并不一定在城内,因为唐代的宣化城范围较小,是逐渐扩大的,到了明代才扩建到现在城周24里有奇的规模。)笔者查阅有关史书,证实:原居住在新疆境内的古部落沙陀突厥,于唐宪宗时内附,被赐李姓。其后裔李克用以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被封为晋王,驻节太原。后来,其子李存勗灭梁,建立后唐,在洛阳称帝,并尊称李克用为太祖。又因李克用曾于唐乾宁元年(年)攻占过宣化(当时称武州),据志书记载的东、西皇城说判断,大概就在今皇城桥北路约~米处路东皇城家园小区一片的位置驻扎过。(当时的宣化城明显小于明代,李克用驻扎处,也不一定在城内。)这也就是旧皇城的由來。
组成宣化旧皇城位置的概略示意图综上所述,沙陀人晋王李克用被其子李存勗尊为后唐太祖(即开国皇帝),人们把他当年在宣化的住所称为皇城,是理所当然的;把明武宗的行宫镇国府称为皇城“,亦名副其实;而把谷王府称为皇城“,实系讹王为皇的以讹传讹所致。总之,追根溯源,可以说它们都是宣化皇城由來的渊源,而在这一片皇城正南约二三百米处的大石桥,自然就被称为皇城桥了。
(注:此文笔者曾以实名在《宣化文史资料》和《張家口文史资料》刊登发表过。今再发表,对内容有较大改动,望读过此文的网友及感兴趣者指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