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现在,放下眼前手中的工作,出去过几天单纯的日子。
或旅游,或旅行,或度假,或驴友。
形式不是最重要,但是旅游有点约束和功利,度假有点奢侈和繁琐,驴友有点辛苦和放纵,一般情况下我会选择旅行。
旅行是打破平静生活的另外一番景致。
我想去海边。早晨的日出,夕阳的沙滩,浅蓝的宁静,深蓝的莫测,还有怒海风云,以及海鸥的狂欢。
我想去登山。喜马拉雅山渐失的雪带,南迦巴瓦峰偶尔的金光,峨眉山金顶的迟幕钟声,华山长空栈道的禅寂,无名高山上茂密的草甸,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的小屋。
我想去沙漠。额济纳旗胡杨林的灿烂,莫高窟壁画的沧桑,月牙泉的沙水共生,还有大漠深处的沙棘、红柳和锁阳。
我想去以前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功利,没有观点,甚至没有时间,任凭直觉,随遇而安。出发时如出世,归来时如入世。
旅行是一种放松的享养心、养眼、养耳、养嘴、养鼻。五子登科,全部在线,缺一不可。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音乐。在北京有《前门情思大碗茶》,在西藏有《青藏高原》,在云南有《蝴蝶泉边》,在台湾有《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在呼伦贝尔有《套马杆》,在海南有《请到天涯海角来》,在青岛有《军港之夜》,在黄土高原上有阿宝,如果是自驾,秋鸣的口哨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身处此地此时此景,一定会有以前不一样的感觉,理解共振,你和歌手会有超越精神上的交流。
听的最高境界是看。天籁之音需要看。比如杨丽平的孔雀舞,比如毛泽东的原驰蜡象,比如杜甫的白云苍狗,比如普陀山上的观世音菩萨,你能说没有看到声音,你能说没有听觉的思维和享受?大言无声,观世音,观世音。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名吃,追寻央视的《味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市场化和标准化是美味的天敌。美味在民间,你可能要多次的平淡才能会有一次记忆深刻。如果没有美味,旅行是要大大折扣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气味。海边有海风的气味,草原有小草的气味,高山有汗水的气味,麦浪有泥土的气味,空山幽谷有神仙的气味。另外古镇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越是古老气味越浓。比如茅台有酒的气味,镇江古有醋的气味,青岩有酱的气味,平遥有清漆的气味,丽江有煽情的气味,婺源有村姑的气味,青木川有历史的气味。现在人们以山水人文为出游导向,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气味会成为人们出行目的。最美的气味是无味——洁净的空气。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美景,或人文历史或山水。如果看人文历史是要提前做点功课。如看少林寺,要先了解达摩和李世民,如看皇城相府,要先了解陈敬庭,如看武当山,要先了解张三峰和太极等等。我是喜欢看对联,这基本是原汁原味的东西,也最能体现人文历史的特点。学习古代文学需要有语感,看人文历史需要有想象力。站在大门三五米开外,反复低诵对联,或许有穿越,与古代名人来个思想的交流。身处康百万大院,诵颂《留余》,你说会有什么的感悟?名山名水为什么出名?是故事。如果华山没有劈山救母,如果敦煌没有中西方文化的大融合,若干年后,你的记忆中还会有什么?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旅行的灵魂在心态。雨有雨的情,风有风的韵。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是否愉悦全在你瞬间的心态。
三流旅行是环境影响心态,二流旅行是随遇而安,一流旅行是事我两忘。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次旅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