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稿由武功书院书友会杨凌分会推荐刊发;全文字,配图40张,阅读约需10分钟。
从皇城相府看家训家风
文/党小成立秋后的武功古城,天气依然十分燥热,遂约三五好友,驱车多公里,来到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的一处国家AAAAA级文化景区——皇城相府。
由于京昆高速龙门段发生交通事故,道路封闭,我们只好下了高速走省道,所以到达皇城相府时,比原计划推迟了两个半小时。夜色中的皇城相府高大神秘,听宾馆的山西当地人介绍,每天晚上八点半到十点景区内都会有大型历史剧《再回相府》上演。遗憾的是我们到达时已经晚上九点多,办理完住宿吃完晚饭已经快十点了。
第二天我们起了大早,用完早餐,八点就迫不及待地进了景区。
我是一个对人文历史,尤其是古城古迹非常感兴趣的摄影爱好者。
山西的古城古村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几乎每个县都有多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点,而且保存相当完整。
皇城相府位于北留镇北六公里,樊山南麓,樊溪东侧,为清朝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之宅邸,分内城和外城。
△陈廷敬画像内城称“斗筑可居”,是明崇祯年间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为防李自成起义军所建,外城为陈廷敬建。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礼仪传家训,清新授紫毫。房挑此就韵,李杜并诗豪。何似升平相,开怀官锦袍。这首诗是康熙皇帝为表彰陈廷敬的风度所作,其中“礼仪传家训”是表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把礼仪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清康熙帝画像 陈氏家族的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其家训家风在家族的发展传承中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陈氏自三世进入仕途,后辈38位为官者,无一贪赃枉法,一直保持清廉家风。尽管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中华传统文化礼教依然闪耀着光芒,照亮人类文明的心路历程。这是早晨九点半,在御书楼广场举行的迎接康熙皇帝御驾陈廷敬相府的场景。△康熙皇帝在阅览陈廷敬编撰的康熙字典。 清康熙五十年ニ月ニ十ニ日,康熙帝赐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并谕曰:“朕特书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可见,康熙皇帝在楹联中对陈廷敬的功绩人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陈廷敬号“午亭”,所以康熙皇帝御笔“午亭山村”。对联的释义为:春风吹来乔木高大浓阴茂盛,秋霜降临菊花芳菲晚节馨香。 皇城相府最早由陈廷敬的太祖父陈天佑初建于十七世纪初期,陈廷敬于康熙三十六年又增补扩建。由于陈家后人一直居住在内,再加上地处深山僻壤,民风淳朴,所以虽然几经战乱和文革浩劫,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原汁原味的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府内御碑之多、藏书之丰、家居陈设保留之完整,在国内实属罕见,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相府大门上的铜狮
△相府石牌坊
△相府
由于“点翰堂”的正门是康熙帝走过的,因此陈家后代和文武百官以及庶民百姓进来一律走偏门,这个习俗沿袭至今,中国封建君主制度留下的烙印之深可见一斑。 传说“点翰堂”是康熙帝到相府时,亲笔点定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而题名。△点翰堂内匾额和家居陈列
院中房屋雕梁画栋,木制的落地门窗雕刻的华丽精巧,图案有凤凰戏牡丹、五福捧寿、百鸟朝凤等。 出了小院,令人心旷神怡的荷花池塘园林便出现在眼前。从园林的台阶,我们登上了城墙。皇城相府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取“河山为囿”之意的河山楼。据说是为抵御流寇侵扰而建,整体为砖石结构,没有方木,同时能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大规模的民用军事防御堡垒,一般人很难想象,即使今天看来,河山楼的设计也非常科学合理,它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两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为了便于探知敌情,河山楼楼顶不仅建有垛口和堞楼,而且还专辟有利于转移逃生的秘密地道。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有充足的粮食。 沿木制楼梯,拾级而上,到达顶层,楼外美丽如画的风景,一览无遗。据说,河山楼竣工的第二年,陈氏家族又修建了“斗筑居”城墙,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堡。在相府东城墙根下,是陈廷敬纪念馆。 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也是康熙字典的主要编撰人。陈廷敬一生升迁28次,在朝为官53年,历任四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康熙王朝大政方针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陈氏家族成员为官表
△皇城相府内的中华字典博物馆
△字融九域无双侣,典占三千第一春“九域”指整个中国,“三千”指中国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麒麟院为陈廷敬祖父陈经济居所。门边石兽、门前照壁均有麒麟图案,故取名"麒麟院"。
△麒麟院麒麟院内展示介绍了许多易经和风水研究方面的知识。
麒麟院内大堂门柱上对联:
韩子文皆自己出
温公事可对人言
韩子就是韩愈,温公就是司马光。司马光曾曰:“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后以“事可对人言”比喻心地洁白,光明磊落。
住宅的左边为青龙方位,右边是白虎方位,前面为朱雀方位,后面是玄武方位,古人称之为四兽。
在我国古代皇帝的宫殿和著名的寺庙都是坐北朝南,风水学是将住宅房屋四周的环境来喻以四种不同的五行之气。
△陈廷敬关于易经研究的论著△皇城相府的风水布局皇城相府内的日知书屋,也是陈氏家族曾经的学堂。
△学堂内供奉的孔子画像△室内蜡像△相府内的悟因楼
陈廷敬的孙女陈静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远嫁他乡,丈夫早逝,只好返回娘家,住在“悟因楼”上。
在一次家庙祭祀活动中,陈静渊偶遇青年才俊柳若风,两人一见钟情,却苦于森严的封建礼教而不能结合。陈静渊遂万念俱灭,走上绝路,去时22岁。下图中,着红衣为陈静渊的嫂嫂,右为嫂嫂的小孩,中为陈静渊。
△生铁冶铸技艺展览馆△冶炼炉模型在相府内花园休息片刻,我们决定去登城南樊山上的那座文峰塔。
出了相府,我们沿着这段陡峭的台阶来到了文峰塔下。
文峰塔六面七级,因位于樊山之巅,更显高大险峻。
塔底门洞两边对联:路承绝顶通天关,塔上九霄近蟾宫。
陈廷敬在临终前曾给后代留下四句话作为家训。这四句话是:“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赃。”
“贫莫断书香。”这是总结了他们陈家的经验教训提出的。以前陈家祖宗以放羊为生,饥寒交迫。后祖上陈经济经商发迹,但光有钱仍未挡住受窝囊气。正因为陈廷敬之伯陈昌言以及陈廷敬和陈廷敬的儿子们一个个有了大学问,有了地位,才不被人欺负。而要有地位,莫如做官。要做官,最正当的道儿莫如读书科考。
再贫也别忘了读书,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再穷不能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当然贯穿着封建士大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腐朽思想,但他未教后代们搞歪门邪道,而是让孩子们刻苦攻读,凭着本事走正当的科举之路,可见其品性之刚毅耿直。
陈氏祠堂大门上,每年春节惯写“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对联,意在显示读书之重要和陈家的历史殊荣。
“德积一门九进士”指的是陈天佑、陈昌言、陈元、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陈观顾、陈随贞、陈师俭。
“恩荣三世六翰林”,指的是陈昌言、陈元、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其中陈昌言是祖父辈,陈元、陈廷敬是父辈,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是孙辈。
“富莫入盐行”。这表现出陈廷敬非常担心自己的子孙后代走上污窃的歧途。因为那时候,食盐官卖,当管理盐务的官,是桩美差,十个有九个能发横财,但也有不少因此获罪、家破人亡。
另外,盐官垄断食盐,收受贿赂,横行霸道,在社会上名声也很臭。入了盐行,富则富矣,人却不值钱了。
“贱莫做奴役”。这是一般封建士大夫共有的清高思想。
在封建社会,高低贵贱,等级分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严肃的社会现实。
所以,陈廷敬要求子孙们如无能无才,可以不得已而求其次,自食其力地去种地营生,至于卖身为奴,那是万万不可的。
“贵莫贪贿赃”,陈廷敬告诫后代,一旦有权有势,且莫忘乎所以,贪赃枉法,为官要清正廉明,一贪贿赃,则事无曲直,人无邪正,必致祸国殃民,身败名裂,不仅本身富贵不能保住,恐怕全家九族也会受到株连,祖宗开创的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陈廷敬的三个儿子都没有做什么权势显赫的高官。二子豫朋、三子壮履均为进士,入翰林院。豫朋官至礼部和刑部郎中。壮履官至内廷供奉,同父一道编修《康熙字典》。
“家训”就其本义来讲,就是对本家族子弟后代立身处事、持家治学的教诲。
最后,谨以曾国藩的八字八本家训与朋友们共勉!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很晚才起床)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党小成,武功古城人,绿野中学英语老师,武功县和杨凌示范区摄影家协会会员。由于酷爱摄影,十多年来拍摄了二十多万张武功古城老百姓生活和民俗纪实照片,迄今已有多万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