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厚重,文化深远,其中以杨继宗为代表的“廉吏”文化,更对清廉阳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阳城县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编创了《廉洁文化润阳城》一书,该书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廉吏”因素,以历史朝代更迭为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独立完整的故事、深入浅出的感悟,从数百位阳城在外致仕者及外地来阳城为官者中选录了杨继宗、王国光、陈廷敬、张敦仁等40余名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发挥廉洁文化培根铸魂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打造“清廉阳城”文化名片。
朗读丨聂艳芳
郑制宜勤政现高风
节选自《廉洁文化润阳城》
郑制宜(——),字扶威,小名纳怀,郑鼎之子,阳城虎谷里(今润城屯城村人),于至元十四年()承袭父职,为太原、平阳万户,戍守鄂州,因战功,任枢密院判官,又升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内台侍御史。病逝,追封泽国公,谥忠宜。
至元十九()年,朝廷将征日本,在何家洲修造楼船。其地很狭小,手下人向承袭父职、戍守鄂州并兼代知州的郑制宜说:“将这附近居民迁走,场地才够大,才能完成朝廷下达的造船任务。”
郑制宜道:“为了造船,将这里的居民迁走,不合适吧?不行,不能滋扰居民。”经过实地查访后,他果断决定将造船场改在距民地不远的宽阔之地,一来不误造船,二来不干扰居民生活,上下都称颂他。
有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鄂州城中多次发生火灾。手下人向郑制宜建议说:“这是不是有奸人在趁机作乱?应该派出人马分布城中,将可疑者抓捕,重重惩办。”
郑制宜说:“我们只要严密防守就是了,为何罪及无辜?”他没有鞭打一人,带领衙役们深入群众宣传防火,提高他们的防火意识。很快,全城再无火灾发生。
鄂州城有一伙盗贼,藏匿在郊区。他们白天休息,早晚进行偷盗抢劫,无视官府,无恶不作。传说他们要进城来偷盗抢劫,城里人人惊惶不安。
郑制宜得到消息,亲自带兵巡查,却一直未能发现这伙盗贼的踪迹。这天,他带人正在城门巡查,忽然发现有几个男子从城外进来,他们左顾右盼,行为异常。郑制宜立即命人将这几个行踪可疑的人抓捕回衙,进行审问。但是,这伙人却死不承认,也查不出证据。上级有领导认为他们是抓错了人,要郑制宜立即释放他们。郑制宜思考了一下,说:“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他们也不承认,但是这几个人的形迹可疑,必然有事,不妨再等等”。第二天,郑制宜出城东探访,正好遇到一个人骑着白马,虽然穿着整齐,但却鬼鬼崇崇,行为异常。郑制宜立即将其抓捕。经过审问,这个人供认和昨天所抓的人都是盗贼,于是全部判罪。从此,鄂州城再无盗贼出现,一郡人安然无事。
郑制宜虽然出身国公之家,但从不居功自傲,继承了父亲刚毅果断和清正廉洁的优良品格。
至元二十四年(),郑制宜护驾东征乃颜(元朝蒙古宗王,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玄孙),向皇上请求杀敌报效。元世祖忽必烈对左右近臣说:“他父亲郑鼎为国家牺牲,只有这一个儿子,不要让他参加战斗。”
郑制宜请战更加坚决:“父亲为国捐躯,儿子更应前赴后继,朝廷有事,大敌当前,不要让躲在后方,这样有损于父亲英名。”
元世祖忽必烈为他不怕牺牲、誓死报效国家的精神所感动,只得让他随月儿吕那颜另为一军。郑制宜智勇双全,冲锋在前,大败敌军,收复失地,战功赫赫,被授怀远大将军、枢密院判官。
后来,元世祖至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按照元朝的规定:枢府官随行,每年留一员处理本院事,汉人不得留守。但是,今次,元世祖却指名留下郑制宜处理院事。郑制宜极力推辞道:“皇上,我乃汉人,不合朝廷制度规定,不敢承担此职,请皇上收回圣命,另任他人。”
元世祖大笑着说:“你虽然为汉人,但并不是一般的汉人,其他人和你无法相比。不要推辞,接受任命,这是朝廷对你的信任。”
郑制宜推辞不得,只好接受了任命,留下来负责处理军中事项。
至元二十八年(),郑制宜调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赴任时,忽必烈对他说:“你父亲为国捐躯,也不曾给你什么赏赐。近来诛杀了要束木,没收了他的财产人畜,你可拣最好的拿去。”
郑制宜说:“要束木是因贪赃而败,假如我再取了他的赃物,岂不是玷污了自己!”忽必烈称赞他的廉洁不染,赐白金五千两。不久,把他召回,任命为内台侍御史。
郑制宜爱民如子,疾恶如仇。
至元三十年(),郑制宜出任湖广行枢密副使。湖南地广路远,群寇恃险出没,昭州、贺州和庐陵境内,百姓常受其害。郑制宜到任后,亲自带小部分军队巡行这一带,道经永新时,正好遇到这伙贼寇。郑制宜果断出击,带头上阵,一场争战,全歼了这伙贼寇,当地从此安宁。
茶乡有个叫谭计龙的恶徒,聚集一些无赖少年,私藏兵器,为非作歹。郑制宜派兵围捕,抓获谭计龙。为了营救谭计龙,他的家人拿出巨额金银,托人向官府行贿,求郑制宜手下留情,从轻惩处,并许以重报。
郑制宜将计就计,不客气地收下了贿赂之银,然后全部拿去犒劳军队。
见郑将军让也没让就收下了礼金,谭计龙家人一颗悬在半空的心落到了地上,大笑道:“都说他郑制宜清廉,可普天之下哪有不吃腥的猫?”他们心存侥幸,等待放人。谁知,这时却传来了郑制宜将谭计龙斩首示众的消息。自此以后,湖南再无盗贼。郑制宜因此授大都留守,领少府监,兼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管理屯田事。
大德七年(),山西发生大地震,平阳受灾情况尤为严重,压死了许多人。郑制宜奉命去抚恤,昼夜兼程,由近路赶赴灾区。到灾区后深入民间,抚慰受伤群众,发给粟帛,使伤残者得到救助,幸免者得以存活。
郑制宜还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因为功劳卓著,品德高尚,皇帝对他眷遇殊厚。郑制宜每次陪侍皇帝赴宴,他都不敢饮酒。皇帝体察他的忠诚和勤谨,常常赐他御酒,而他往往拿回去孝敬母亲。皇帝听到这些事,于是特封他的母亲为潞国太夫人。
大德十年(),郑制宜病卒,享年四十七岁。死后,他被朝廷追赠推忠赞治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泽国公,谥忠宣。
历史是连接现实的隧道,也是通向未来的桥梁。读史须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鉴古知今,开创未来。
阳城历史名人郑制宜出生于元朝。元朝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其疆域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东达日本海,辽阔无比。元朝存在不足百年,其统治时期,实际上是对不同民族的军事占领时期,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都很沉重的时代。蒙古贵族疯狂推行野蛮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人为地制造民族隔阂,实行“民族有四等,人分十种”的等级制度。如法律明文规定:“蒙古人员殴打汉儿,不得还报”,政治上汉人不得担任要职等,无不透露出元朝统治者对汉人的轻视、鄙视。汉族人地位非常低下,很多人失去了独立人格、灵魂和精神依托。作为汉人的郑制宜,在这样一个王朝成为耀眼的存在,跻身朝廷要员,“入朝授大都留守,管领少府监,兼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管理屯田事。”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这是唐代诗人李咸用《送人》诗中的一句,意思是“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之事,男儿从来都须自强自立”。面对山高水长、世事坎坷、命运不济、功业难成、相聚无多等种种不如意,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临歧嗟叹!但这两句诗却抛开悲伤,抒发了豪迈的情感,激励人们:面对人生困顿,不能消磨意志,丧失信心;哪怕千难万难,也要勇敢面对,自强自立,如此才能提升人格境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创造出精彩的人生。生在元代的郑制宜,自然是面临“眼前多少难甘事”,而他秉性聪敏,庄重有器局,通晓蒙古语言,坚守清廉、作战勇敢,不惧权贵,爱民如子。按元制:汉人不得任枢密院留守,郑制宜再三推辞,却仍被元世祖以“你非一般汉人”而任命,可谓“自古男儿当自强”之典范。
自强是一种胜而不骄、败而不馁、遇难不倒、临危不惧、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高贵品格。自强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懂得自强,就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会在一次次磨炼中迅速成长而更加坚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列举:“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意思是说“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可是,自强是对困难的蔑视,对挫折的回应,对命运的抗争,对成功的向往和渴望。郑制宜戍守鄂州,不惧环境险恶,勇于克服困难,戍边勇敢顽强,生活清廉自守,理政细致严谨,做事踏实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人生理想进发,就是对自强精神的诠释。
自强,是由一种甘之如饴的从容态度。清金缨《格言联璧》中有“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妄。”意思是,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才能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取得成绩后不骄傲自满,依然热情、真诚和敬畏,才可保持事业常青。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邰丽华,2岁时的一场高烧使她从此堕入了无声世界。她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和同龄孩子的区别,自强与奋发的幼苗在心中萌发。在武汉聋哑学校,凭着一种执着和天赋在舞蹈领域脱颖而出,以独特方式创造艺术,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领舞演员,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在舞台上她是跃动的精灵,在生活中她是自强的舞者,28岁成为艺术总监,塑造了特殊艺术经典《我的梦》,由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在年雅典残奥会上震撼世界,登上年的央视春晚,由她创编并主演的精缩舞剧《化蝶》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在历史浩瀚的画卷中,有多少优秀人物脱颖而出,诉说着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他们用自强描绘着自己的人生,彰显着人生价值。自强之声音穿越岁月的风尘回响在华夏大地,自强之基因蹚过历史的长河植入中华血脉。而今,自强精神依然融汇于时代潮流,化作攻克千难万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足音铿锵。
别忘了继续收听
《廉洁文化润阳城》有声书第三期!
原标题:《《廉洁文化润阳城》有声书第二期——郑制宜勤政现高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