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新闻 >> 正文 >> 正文

诵读恪慎清勤始终一节陈廷敬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3/1/10
                            

“恪慎清勤”“始终一节”陈廷敬

陈廷敬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张氏对他口授《诗经》和“四书”。他生性聪颖,6岁进入私塾读书,9岁赋《牡丹诗》。清顺治八年,年仅13岁的陈廷敬与父亲一道赴试潞安府考秀才,陈廷敬以童子第一入州学,而年已46岁的陈昌期却成绩不如儿子。顺治十四年,他参加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顺治帝给他加上“廷”字,以示区别。

陈廷敬初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任日讲起居注官。陈廷敬比康熙皇帝大16岁,他34岁当上日讲起居注官,随后又升为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经筵讲官、掌院学士、入值南书房,一直随侍皇帝。他有条件与康熙一起讲经说史,研讨兴亡,给他灌输儒家思想,激发其励精图治,发奋有为。他通过历史经验教训,向康熙皇帝讲“修己”“得人”“务实”“以天下为家”的治国之道,使康熙皇帝悟出了“知人难,用人不易。这对清代实现“康乾盛世”无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平定“三藩”后,清政府转入恢复和发展生产时期。但长期以来国家铸造制钱的铜远不敷用,造成了银铜二者折算比率失调、民皆毁钱作铜、金融市场失控的现象,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康熙二十三年()八月,时任吏部左侍郎管理京省钱法的陈廷敬,上疏指出“今日民所不便,莫过于钱价。向日每银一两,易钱一千,今则仅得八九百,其故有毁钱作铜。

夫销毁制钱,其罪至重。然而不能禁者,厚利之所在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产铜之地实行“停其收税、听民开采”的鼓励政策,“则铜多而钱价益平矣”。清廷这一利民利国的矿业政策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民间采掘的积极性。一年之间矿产量增加20倍,不仅使私铸制钱的得到有力的控制,而且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廷敬生前,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如今皇城相府大门前的御书楼就完整地保存着“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题词石刻。在其墓地过道的十通路碑中,还有两通刻有康熙御制祭文,“恪慎清勤”“始终一节”便是对他一生的盖棺定论。

?本期文章素材来源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