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一句“皇上驾到,大学士陈廷敬接驾”的吆喝声照常在山西晋城市皇城村皇城相府的御书楼前广场上响起。今年72岁的芦小迷也如往常一样坐在院子里,看游客满怀好奇地走进这片有年历史的明清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
芦小迷嫁到皇城村50多年了,40多年前,他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砖窑里,靠她丈夫一个人种地为生。最困难的时候,她只能端着碗去邻居家里借粮吃。“现在不一样了,村里借着皇城相府发展旅游,我们住着小洋楼,家家户户有汽车。”老人站在阳光下,笑容满面。
皇城村的变化
20多年前,皇城村转型发展文化旅游,着力保护和开发深藏山中少人问津的皇城相府,用12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山西为数不多的5A级景区。年,全村年接待游客量突破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
“不仅是相府,九女仙湖、郭峪古堡等也并入其中,带动全村及周边村0多人实现就业增收。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佳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历史文化村镇……村里的荣誉称号也越来越多。”皇城村党委书记、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陈晓拴告诉记者。
如今,皇城村80%以上的农户办起了家庭旅店、餐馆或从事旅游商品经营。“我家农家乐生意现在可好了。”村民王来苟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两年前跟着孩子张罗起农家乐,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幸福感十足。
“从北京来到皇城村落地生根,我觉得很值得。”37岁的秦晋林是当天上午开城仪式上皇帝身边公公的扮演者,也是景区里赫赫有名的金牌导游。前几年,村党委将他们一批有技能的人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落户皇城村,享受和村民一样的福利待遇。
“古堡之城”的文旅融合发展
晋城市被称为“古堡之城”。作为该市太行古堡建筑群中名气最大的一个,皇城相府的“古堡经济”蒸蒸日上,在古堡保护、旅游开发、居民安置、整体发展上,为晋城古堡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晋城市现存古堡处,包括以村为堡、村中堡、村边堡三种形式,其中具备整体保护开发利用价值的有37处,很多古堡建筑群形制犹存、原始生活状态依旧。”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介绍,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不断深挖“古堡文化”,相继开展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太行古堡建筑群的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去年,晋城市出台《晋城市太行古堡群保护条例》,启动了太行古堡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为古堡走出山西开启了大门。同时,晋城市还举办了太行古堡国际论坛、东西方古堡文明论坛、“古堡·家园”文化论道、古堡文化体验之旅、太行古堡文化艺术周等活动;围绕太行古堡的立法保护、文创开发、旅游发展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沂旸说:“目前,晋城市已形成面积达45.1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群,成功打造了皇城相府5A级景区、天官王府4A级景区以及郭峪古堡、河阳古道、海会寺等3A级景区,解决百姓就业余人,有力促进了全域经济转型发展。”
▲大型古堡实景剧《古堡!古堡!》
今年5月,晋城大型古堡实景剧《古堡!古堡!》应运而生。该剧以砥洎城古堡建筑为背景,在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中,为太行古堡建筑群做了最生动的宣传。据悉,其中不少角色由附近村的村民扮演,一些村民过上了“兼职演员”的生活。凭借这部实景剧的助力,演出所在地阳城县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9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9.02%。
开展古堡社会守护认养,提升活化利用水平
“对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了初步成效,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不少古堡仍然是‘世界级的遗产、乡村级的管理’,严重制约了文物密集区的文旅融合工作。”王丽告诉记者,去年山西省下达试点工作经费0万元、晋城市投入万元、县级配套投入万元(阳城万元、沁水万元),虽累计数额有4万元,但面对庞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拆迁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资金投入仍显不足,社会资本引入乏力,体制改革工作难以继续突破。
今年7月,为改变现状,晋城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保护利用改革的意见》,并选取首批50处太行古堡(古村落、古民宅)向社会公开发布,鼓励古堡村落统一对外招商和认养,开展社会守护认养活动,提升古堡活化利用水平。
“在社会守护认养中,我们将以‘对古堡保护是否有利,对古堡文化传播是否有利’为衡量标准,力求再打造出几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标杆项目,让千年古堡活起来、活下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赵沂旸表示。
下一步,晋城将建设太行古堡体验中心、太行古堡博物馆群,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展示地和全国古堡旅游目的地,面向知名人士、知名企业家开展古堡守护认养活动。“我们将通过产权置换、入股分红等新的合作方式,设立古堡开发利用委员会,吸引全社会对古堡有热情的有识之士,让古堡的经济价值充分释放,让太行古堡建筑群惠及更多群众。”王丽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