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介绍 >> 正文 >> 正文

遗忘与被遗忘探访暴雨后的平遥县城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3/1/2
北京著名皮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627/9113861.html
                            

遗忘与被遗忘——探访暴雨后的平遥县城原创李奥房晓玥《调查》

全文共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1分钟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到,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暴雨过后,我们走访了平遥县城以及周边的一部分村落,希望记录下它们身上所承载的记忆。

记者

李奥房晓玥张杰张全邦杨郁然伊芮萱

文编

李奥

事实核查

杨燕

年10月16日清晨,天气晴朗,各色朝霞在万顷晴空上彼此辉映,阳光透过绿色的防护网,照在了平遥古城的第84号内墙上,一整面裸露的泥土和其他砖石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城之外,平遥县内公路两旁的农田,大部分仍然被淹没在积水中,波光粼粼的水面恍惚间会让人以为自己来到了南方水乡。水下,是当地农民维持生存唯一的经济来源——玉米和高粱。

平遥古城城墙

平遥县公路旁农田

这是山西省暴雨结束后的第9天。

视线之外的古城民居

“仰视烟云之变换,俯临城市之繁华”——这是清代诗人赵谦德在平遥古城市楼上留下的诗句。市楼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是一座三重檐歇山式的古楼。它立在古城集市中央,是旧时官吏监督市肆的场所,也是整个古城的制高点。“登(市)楼凭栏可眺全城景色,南北大街人流车行,店面屋瓦尽收眼底,城垣四周,青山隐隐。”由于市楼的存在,赵谦德诗句中所展现的旧时平遥城街市繁华、商业发达的图景,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依旧立体而可以触碰。

平遥古城南大街

这座占地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向全世界展现出明清时期一个富庶县城的风貌,而繁华之外,还有很多人们看不见的角落。

根据平遥县政府颁布的《平遥古城保护规划》,平遥古城保护按照“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的方针,实行分区、分级保护。保护范围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一、二、三级保护区,一、二级建设控制地带和一、二、三级保护街巷。绝对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是游客们最多光顾的景点,也是重点保护区。除去这些区域,古城内其余鲜有人光顾的街道和民居,多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垮塌和渗水。

平遥城内民居墙壁

“希望以后不要再下这么大的雨了,”阿甘国际青年旅舍的老板在院子里一边扫地一边抱怨道,“我们这古建筑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下大雨就漏水,政府又只管平遥古城这样的大建筑修复,每次下完雨都很麻烦。”

他进一步解释道:“古城内大部分建筑都保留了原来的样式,屋顶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像我们这个旅馆,就是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式改建的,但是屋顶漏水的问题没办法解决,因为它的材料是秸秆和泥土混合起来的,现在都是机器收割秸秆,它混合起来之后的防水程度本身就下降了,再加上现在非常缺乏对古代建筑建造修复了解的工匠,大部分都是工人在进行修缮,导致这个屋顶很容易发生漏水。”

《界面新闻》在此前对平遥古城内普通民居雨后受损情况进行了报道:“在此次降雨过程中,大量民居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民居屋顶漏雨、墙体垮塌随处可见。他们的损失并未出现在统计数字中”[i],旅店老板的话证实了这一点。

这些民居大多年久失修,墙体多数为土坯砖外包青砖,如果墙内浸水过多,土坯就会变为泥浆,外层青砖因此产生坍塌。有的墙体被围起来,标上了“此处危险,请勿靠近”的字样,还有一些民居,周围没有采取任何的防护措施。

画家连达的忧虑

对于占地平方公里的平遥县来说,古城只是全县古建的冰山一角。对画家连达来说,他最爱山西的,恰恰是那些残破的古建。

画家连达

图片来自于网络

年,连达抵达山西,游览了太原、平遥、洪洞等地,他这样形容自己第一次看到山西古建筑的感受:“它们身上有一种历史的真实感。”那时,山西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发展初期,商业化浪潮还未大规模侵袭这片古朴的土地,而平遥古城,正是因为资金短缺才没有被拆除。连达站在未经修饰的平遥古城城墙前,第一次感受到“历史的延续”。

连达年出生于黑龙江,那是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自然风光令人倾倒,然而,那里的古建筑遗存极少。在看到山西省的古建筑后,他意识到,现代楼房是不接地气的,缺乏了一种根基性的东西,丧失了灵魂,而那些古建筑才是中华文化历史的延续的象征。他一下子就爱上了山西的古建筑。

从那之后,连达开始自学绘画和建筑学知识,他说:“就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对明星的那种情感一样,你们追星就会去给他(她)拍照,但我那时候没有相机,只能用自己的手去画下来,但是建筑又是个特殊的东西,需要了解结构、形制和透视等等这些专业的知识,我就开始自己学习,希望可以尽自己所能记录下那些古建筑。”

连达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来走访、记录山西各地的古建筑。在这期间,他往返于山西和东北之间多达七八十次。每一次,他都是背着旅行包独自上路,碰到乡镇的大巴他就乘,没有就坐三轮车下乡,他还借过旅馆老板的自行车骑行——“挺好的,就是对体力要求太高了”,他笑着说。他有时住在旅店,有时借住在村民家里。连达说,在村子里写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和人民群众搞好关系:“有一次,我被村民当作偷窃文物的贼,然后打了我一顿,当时我就觉得,我以后一定得和村民好好交流。”他经常一边坐在古建筑前面写生,一边和围观的村民聊天,村民们常常送他吃的,也会在聊天中提及哪个村还有个寺庙和这个很像,这为他的走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这样,他先后出版了《山西古建写生》、《触摸,寺庙》、《寻访山西古庙》、《斗拱飞檐画古建》、《得乎檐角梁柱间》等多部寻访山西古建的著作。

连达曾经去游览过大量的古建筑,但对他来说,最具有价值的仍然是那些散落在村落中的古建。城镇里很多修复过的古建筑,都丧失了历史感和真实感,乡村的古建筑虽然破旧,但是贵在真实,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蕴含其中。只有这些建筑,才是真实的历史的见证者,而非“被整容过的历史”。

山西暴雨发生后,连达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