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看卫辉
卫辉市位于黄河北部、太行东麓、卫水之滨,是牧野大战发生地、姜太公故里、中国财神文化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市、中国优秀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城市、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平安建设先进市。
殷商时期为畿内牧野地,西汉高祖二年设置汲县,先后为郡治(汲郡)、州治(卫州)、路治(卫辉路)、府治(卫辉府)和道治(豫北道、河北道),已有多年的历史,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称。辖7镇6乡共13个乡镇、个行政村、10个街道办事处、15个居委会,总人口50万。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居新乡八县(市、区)之首。
以苍峪山、跑马岭、灵泉峡等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和以比干庙、望京楼、香泉寺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比干庙、跑马岭休闲生态园、龙卧岩分别为国家AAAA级、AAA级、AAA级旅游景区。共有比干庙、望京楼、姜太公故里、孔子击磬处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古迹处。
自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年)废汲郡、伍城郡,置卫州以后,将州治设在朝歌,不仅废除了原汲城县治,将汲县改为伍城县,而且把县治移至陈城,延续数百年县治和郡治的汲城,从此淡出了行政建制。
而在渺远年代曾是武王伐纣发起牧野大战的大本营陈城,再次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唐宋以降汲县由县治跃升为州治和府治,演绎历史威武大剧的嬗变。
汲县以陈城为县治,与州治合并一处,呈州治附郭形制,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各朝,共历时年,但是城址从未发生变化,城池的规模也没有扩大或缩小。
平面位置略偏西南,四周围以护城河。城垣东西长,南北短,形制依旧取作长方形。
古城功能分区已经相当明确,衙署居中而建,靠近城的北部,并且在城的北部划出了大片行政办公用地,商厮和市场安排在城的中心地带,周围用地规划为居住。
古城西南至东北方向由几座楼台、宗祀建筑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的纵向中轴线。这样的形制与布局为明清时期府城的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卫辉古城
明代卫辉一直为府治,治所仍在武王伐纣时的陈城,延续了自北周以降的州县治所。期间潞王父子曾先后治藩卫辉数十年。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年)潞王就藩于卫辉。潞王府的建造对卫辉府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万历十三年(年)建潞王府第,拓城前三面,增七百三十二丈,共八里七十步,外砖内土。潞王府在府城东半部大兴土木,其东、南、北三面全部以府城墙为界。整个王府占地面积大约是府城的三分之一。
按照宫殿建筑的规格和式样,王府建有三座大门,南为正阳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在北面还建了一个角门。在王府内兴建了春楼、戏楼、梳妆楼、正阳宫、崇本书楼(即望京楼)等建筑和王府花园,还有为潞王起居和理事活动服务的仪卫司、乘奉司、长史司、典膳所、纪膳所、良医所、典仪所、审理所等“三司六所”,以及珍宝库等附属建筑。
因为建造潞王府的需要,将古城向南扩展,增设东门,但东西南北四向城门并不直通相对,使街巷格局呈风车状。同时将护城河延伸至南城墙以外,把原来的南护城河包进古城内,形成了类似于京城的玉带河。
玉带河流经潞王府的正门,与城墙外的东西两段护城河连通。同时在潞王府正门外建有三座石桥,每座桥用白石砌成三个券拱形洞。称之为正阳桥,或三孔桥。
不仅如此,还在环城河东南建了朝阳寺,在府城西门外建潞王的寝宫延寿宫,在距离府城四十里的霖落山修建香泉寺,设潞王行宫,在城北建有仙风道、白云阁,作为潞王专门用来修道问禅的场所。
古城特色
卫辉古城地处中原腹地,原为豫北三府之一。《卫辉府志》、《汲县县志》、《文献通考》等史书盛赞卫辉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北通燕赵,南走京洛,山河之间,一都会也”,“东接齐鲁,西控三晋,南襟汴洛,北拱京畿,众水会流,环带城隅,群山列屏,通道八省,两河之要地也,中土之名区也”,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称。可以看出卫辉自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一直是区域内重要的交通中心。
卫辉古城虽然依循中国古代礼制的营城思想,但不拘泥于正南正北的朝向,而是从更宏观的山水关系相地尝水,通盘考虑,体现了古人讲究风水的规划思想。
(明)万历三十一年的《卫辉府志》形胜部分,对于卫辉府的山水格局有这样的记载:“卫辉府左孟门,右太行,大河经其南,常山跨其北”,“南滨大河,西压上党”,“泉源在左、淇水在右”,“众水会流,环带城隅,群山列屏,通道八省,两河之要地也,中土之名区也”。
其中,群山是指太行山山脉走向为西北到东南,分为苍峪山,霖落山两部分。众水主要指境内主要历史河流,包括卫河、东孟姜女河、沧河、香泉河、十里河、大沙河和黄河故道。
可见,古人在卫辉营城选址时,对山水格局的重点考虑。
由于卫辉拥有便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历代州、府、郡、县治所叠设于此,历史上古城内曾有府和县两级行政治所并存的盛况,从明清时期的历史地图便可见一斑:古城内较大的建筑有府属、县治、府城隍庙、县城隍庙、府学、县学、府广积仓、富教楼(鼓楼)、分府属、守备属、察院等等。
卫辉是我国林姓和吕姓的发祥地。中国林姓始祖是商代太师比干的儿子林坚。吕姓始祖为姜尚,字子牙,亦称吕尚、吕望,俗称姜太公,汲县(今卫辉市)吕村人。
古城魅力
卫辉古城既有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格局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独特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句话:玉带连今古,碧水绕城厢。长轴通南北,瑰宝隐街坊。
和许多古代城市一样,古城呈正方形,城内按照礼制思想布局重要行政建筑及其附属建筑,城内街巷呈方格网状,鼓楼是城市的制高点和视觉景观中心,城市轮廓线由鼓楼、城门楼、城墙、角楼、公共行政建筑和大片的民宅屋脊构成,传统院落构成匀质有机的城市肌理。
护城河环绕古城,玉带河连接古城与新城区,并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区,整个古城水系奠定了卫辉“日”字型的古城格局特色基础。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传统特色的居住院落散布在卫辉古城的街坊胡同中。另外,明朝潞王分封于此,古城向外扩建,在城内修建王府,府内建有望京楼、戏楼、梳妆楼、煤山等亭台楼阁,形成内皇城外古城的双城格局。
玉带河原为护城河,明万历年间,潞王分藩于此,在城内东部修建王府,古城向南扩张,因而形成了特有的“日”字形水系轮廓。
玉带河为卫辉古城中一条重要的东西向水带,东端与“日”字形的护城河水系连接,西端与护城水系连接的地方水域放大,水中间形成了岛屿,这片放大的水域和岛屿东边与卫辉古城接壤,西边直接面向卫辉新城,成为连接新古两城的重要景观休闲娱乐节点。
现在的卫辉古城格局主要定格于明万历年间,护城河环绕城墙,修建时河深4米左右,宽20米余。现在护城河水经多年演变,宽窄不一,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完整而连续,忠实的环绕着卫辉古城,好像一条碧绿的飘带环绕着古老的城池。
整理现存的主要文物,多为潞王府修建王府时遗留的建筑,望京楼——王府戏楼遗址——贡院街——三孔桥,由北到南连接成一线构成卫辉古城南北向的传统主轴线和主要景观序列。
内王府皇城外古城的独特经历,使得很多古城遗址、有价值的院落和王府遗址以及保护很好的院落散落在古城的街坊胡同中。
古城内现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如国家级文保单位望京楼,省级文保单位徐家祠堂、镇国塔和陀罗尼经幢,市级文保单位王家大楼和天主教堂。
除此之外,还有较多有价值的民居院落,能反映王府信息的遗址和遗迹、能反映城墙信息的遗址和遗迹,能反映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重要建筑信息的遗址和遗迹等等。
广告、新闻、营销热线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