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华夏文明,两千载封建王朝,在朝为官者过往川流、成千上万,真正勤政清廉而又得善终的,终属少数。清人陈廷敬算是其中的凤毛麟角了。据说这两年,坐落山西阳城县皇城村的陈廷敬故居游客大增,人们大概想从那幢“皇城相府”中,探出些奥妙来吧。大清相国陈廷敬故居陈廷敬的一生的确是个传奇。他生于明崇祯年间一商贾富户人家,聪颖过人,自小被誉为“神童”,科考一路高中头榜,中得清顺治年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按答卷论,主考官赞其“考出了出色的人品、胆品、谋略和城府”,觉“此人非同寻常”,可塑可造。本可钦点状元的,偏将等次降了一格,为的是,不让他处在风口浪尖上。一位老臣告诫他,依你的才华器宇,今后必是辅弼良臣,可你少年得志,宦海无涯,你得慢慢儿熬啊!老夫送你一个字,“等”。这番话是掏心窝子的。老丈人也送给他一个“忍”字。陈廷敬似有所悟,“等,耐着性子等;忍,硬着头皮忍”。可做起来,实在太不容易了。入仕朝廷,风险难测,“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效命的是康熙皇帝。史书有将康熙颂为“千古一帝”的,怕是高了些,说他是个明君,应该担得起。少年康熙谨记先皇之训:“人心如原草,良莠俱生。去莠存良,人皆可为尧舜;良灭莠生,人即为禽兽。”身为君王,康熙懂得主次矛盾之分。比如,用“大户统筹”的办法解决朝廷筹集钱粮,是陈廷敬想出的一招,康熙大加赞赏,即刻颁行天下。要打仗、要削藩,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法子了。可陈廷敬又发现此法还是有弊端,又上奏朝廷要撤回奏章。康熙严斥道,“你干的尽是让朕出丑的事!”硬是让张英弹劾他,列其罪,罢其官。在康熙看来,不搬掉陈廷敬,大事办不了,急事办不成。“皇城相府”里的雕塑吃一堑、长一智,跌倒了、爬起来。一度“不识时务”的陈廷敬再也没“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他去山东巡查,山东巡抚富伦的违法之事他是清楚的,有人极力主张“扳倒富伦”。可富伦自小和皇上一起长大,其母又是皇上奶妈。他深知,忠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倒的,弄不好把事情越搞越僵,问题解决不了,自己搭进去不算,到头来,吃苦遭罪的还是百姓。“我只能做我做得到的,做不到的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都做不了。”他给了富伦“一声棒喝”,既令其知罪,又促其改过,皇上也高兴。他办理云南巡抚王继文的库银亏空案,更是从朝廷当前“征剿葛尔丹”这头等大事出发,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深得康熙褒奖。“臣不与人争高下,但与事辨真伪。”康熙年间轰动一时的“毁钱鬻铜案”,陈廷敬经过深入细致调查,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搞的一清二楚。他被任命为钱法侍郎,督理京省铸钱之事,“朕准陈廷敬先行后奏”,足见皇上对他的信任。果然,陈廷敬大刀阔斧,排除了多个朝廷官员设置的重重障碍,将铜钱“改重为轻”,奸商毁铜再无利可图了,自此,市场钱价平稳,社会得以安定。康熙盛赞“陈廷敬有才干”。时年70岁的陈廷敬,又受领主持编撰《康熙字典》的重任,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成就了这部42卷个字、首次用“字典”命名的博大辞书,他的名字亦随这部经典流芳千古。岁的《康熙字典》陈廷敬位极宰辅,可他对物质生活没有任何奢求,粗茶淡饭,饮食俭省,每年入冬时节,常伴自家腌菜下饭,食不过六成饱,人称“半饱居士”。可他丝毫不觉苦,乐呵呵吟道,“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香”。他还说过一句颇为经典的话,“三餐不过米面一斤,一宿不过薄被七尺”。漫长仕途中,上对朝廷皇上忠心,下对黎民百姓眷顾,正所谓“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陈廷敬微服私访察民情他做人始终恪守底线,不攀附、不贪占、不收礼,在朝为官53年,历经28次升迁,历任工、户、刑、吏四部尚书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在京却只有老屋数间,没什么值钱之物。即使无意中忘了及时退还两文钱,他仍觉心中不安,写了篇短文《二钱说》,以警示自己和家人。他说得好,“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两个字:“清勤”。康熙由衷赞道,“宽大老成,慎守无过,几近完人”,可见评价之高。《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的评价更为全面:“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手腕。”能感觉出,作者对这位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封建士大夫之敬慕。如陈廷敬一般的封建士大夫,大都在历史上留下过厚重的一笔,为后人所称颂。春秋的晏子、周公旦、管仲,西汉的萧何、黄霸,三国的诸葛亮,唐代的房玄龄、魏征、姚崇,宋代的范仲淹、包拯,明代的张居正、王守仁,清代的于成龙、曾文正……他们的性格迥异,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极重道德修炼,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明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是他们“内修外炼”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言行举止尽管烙有深深的时代印记,然而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心中装着江山社稷、装着黎民百姓,这无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纵观历史长河,封建王朝的贪腐之风远胜今日,若以此论,那样的环境气候下,还能有清官吗?其实不然。“陈廷敬们”为什么能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自身内心的强大,这种强大源于长期自觉的人格修炼和品行锻造,使之怀有“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的大格局,从而达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生境界。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历朝历代入仕者的功成名就或身败名裂,其“底片”都在其中。今日之为官者,倘能时常拿出来“翻一翻、照一照”,引为镜鉴,能有那么多身居高位者重蹈覆辙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