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资源 >> 正文 >> 正文

山西阳城省校合作为乡村振兴插上金翅膀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4/8/23

“虽然受到了洪涝灾害的影响,但我的两亩‘西瓜红’商品薯,亩产达到了多公斤,预计可收入元。这都是省校合作给庄稼人带来的好光景。”10月26日,阳城县町店镇孔家沟村民孔补元乐呵呵地给前来购买红薯的经销商装好车。

省校合作开展以来,阳城县以共建“12大基地”为载体,积极动员、组织乡镇农村、部门、企业与各类高校“攀亲结缘”建立合作关系,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模式,促进校地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目前,全县已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31所高校签约挂牌,建成10项共54个基地。

高校带来新技术土里刨出“金疙瘩”

60多岁的孔补元是晋城绿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红薯生产专业合作社中一员。该公司是阳城县一家红薯生产加工类龙头企业,以往生产的是传统的淀粉红薯,效益不佳。通过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智库合作基地”,在吉林大学的技术支持下,企业引进种植了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的红薯新品种,大大提高了红薯生产的效益,亩均收入增长到至元。成功解决了鲜粉条在保鲜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杀菌难题,并引进了食品冻干技术,共同开发出一系列薯类风味小吃和营养冲饮产品。从而使红薯生产走上了美食化、冷链化、互联网化之路,提升了销售额,带动乡村网商个,多户合作社的薯农通过种植红薯成了富裕户。

晋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也是阳城县一家“农”字号民营企业。在利用当地丰富的桑叶资源,探索、开发桑叶茶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了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江南大学的支持、帮助下,公司在发展蛋白桑的基础上引进了桑黄种植技术,前不久试验成功。目前,公司建起桑黄种植基地,占地面积平方米,可安放菌棒个,是全省首家桑黄种植试验基地,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门路。

村里来了大学生如画山水变财源

地处阳城南部山区的横河镇,山清水秀,风光如画。今年以来,在省校合作政策推动下,横河镇依托绝美的山水资源和丰富的林下经济资源,积极与高校牵手,大力发展写生基地、中药材种植等产业。

处于丹霞地貌红砂岭中心区域的横河镇劝头村,盘活村委大院,引进外地客商打造了“如画横河”艺术创作基地。通过与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郑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等13个国内院校联手,目前已发展到多人的写生学员接待规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同时又拉动了村内老百姓核桃、土蜂蜜等农副特产的销售,全村余户村民,户均增收余元。

同样,中寺村通过城市能人返乡创业,引入“宁园”写生基地,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人大艺术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太原师范大学等6个高校开展合作,吸引着国内著名画家和高校学生纷至沓来,带动了中寺村周边农家乐与养殖户10户,户均增收1万元。

该镇受益村与陕西省植物研究所合作,依托本村中药材种植的传统优势和丰富的山坡地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园,一期五味子种植园、玫瑰种植园已初具规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并带动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

如今,横河的书画基地已初具规模,不同时节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在秀丽的山水间写生、作画,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

校企牵手成大道助力乡村创增收

在阳城县演礼乡,有一个现代化的光伏产业基地,总投资约5.5亿元,这是由山西阳城阳泰集团晶鑫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等合作兴建的,已建成两条40MW碲化镉薄膜生产线,年产标准组件76万片、透光组件20万片。

近年来,公司与中北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深度实施“校企协作”,实现中北大学光电、信息、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学术资源与企业资源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中北大学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研发力度。同时公司建立了以周洁博士团队为核心的博士工作站,提升了产品的功率、稳定性以及抗老化等性能,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开发、生产高新科技产品的同时,企业致力于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在全县农村大力推广光伏产业。先后在个村实施了“百村光伏项目”,96个村实施了“百村光伏”村集体破零工程,装机总容量达千瓦,每年发电约万度,为个项目村集体带来每年约万元的发电收益。

投资4亿多元的皇城相府酒业,是阳城县皇城村兴建的一个转型项目,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蜂蜜果酒生产基地。近年来,皇城与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农大建立了合作关系,依靠高校的科研力量,在蜂蜜酒生产工艺,酒的沉淀、口感等问题上取得突破,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目前,企业已经开发出发酵酒和蒸馏酒两大类近40余个品种,年产能可达到吨,实现产值5亿多元,解决就业余人,年可消化本地蜂蜜吨,带动当地余户蜂农致富增收。

攀上“高校亲”,幸福“庄稼人”。一所所高校的合作,一批批大学生的涌来,一项项技术的引进,一个个关键环节的突破,为阳城农村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增收。(白军社茹敏燕栗园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5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