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资源 >> 正文 >> 正文

张玉书康熙在位61年,重用他50年,活7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3/12/16

楔子: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帝在欢度他63岁生日的时候,接到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非常厚重,共分为36卷,打开黄布包袱后,赫然写着“康熙字典”四个大字。

这是一部字典,一部共收录了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汉字的字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收录字数最多的字典。

见到这部巨著,康熙帝本该高兴才是。但是,当康熙帝看到编撰人员名册时,他的心情突然黯淡下来。因为这份名册的前两个人分别是张玉书、陈廷敬,这个时候,这两位老宰相都已经去世了。

于是,康熙帝命礼部派人快马赶往镇江和晋城,再次以朝廷的名义吊唁两位宰相,告知二人,《康熙字典》已经完成。

《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有两人,分别是张玉书和陈廷敬,其中,张玉书主持完成了前面一大部分的编撰工作,而陈廷敬则完成了后面一小部分。在历史上,陈廷敬名气非常响亮,“皇城相府”更是家喻户晓。而相比之下,张玉书似乎“低调”得多。

本文,笔者将引用史料来为大家讲述清代20年“太平宰相”张玉书,让大家了解一个品格高尚的清代名臣。

一、一门六进士,随侍帝王侧

张玉书,字素存,号润甫,江苏镇江人。他所在的张氏家族在镇江一带是名门望族。张玉书祖孙三代曾出了6名进士,十分罕见。

张玉书的父亲名叫张九徵,于顺治四年考中进士。张玉书的哥哥张玉裁是康熙六年的进士。张玉书本人是顺治十八年进士。张玉书的弟弟张仕可是康熙十五年进士。另外,张玉书的两个儿子也分别在康熙年间高中进士。

张玉书兄弟三人从小就接受父亲的严格教育,他三岁启蒙,6岁写文,在三兄弟中也最为聪慧。张玉书年幼时个性端重,平时沉默寡言,但在学问上却能滔滔不绝。11岁时,张玉书到县学考试,考中庠生第一名,很多士子都争相传阅他的文章。

16岁时,张玉书和哥哥张玉裁一同参加乡试,结果张玉书中举,哥哥名落孙山。四年后,张玉书进京赶考,考中二甲第十二名。

这一年,张玉书20岁,其父张九徵在京城担任吏部司郎中,听闻儿子高中后,非常高兴。

需要说明的是,张玉书中进士这一年,是清朝顺治十八年二月。而顺治帝在正月已经驾崩。换句话说,张玉书其实是康熙帝登基后第一批进士。

当时康熙帝年仅8岁,朝政还是索尼等四位辅政大臣主持。张玉书先是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然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因为张玉书才华出众,他被选为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成为康熙帝日常的顾问之一,逐渐和康熙帝熟悉起来。康熙帝很喜欢张玉书沉稳的性格,到了康熙二十年,张玉书被康熙帝提拔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为康熙帝授课。

康熙帝对张玉书非常信任,他基本上每天都会请教张玉书儒学上的问题。康熙十二年,在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亲往盛京祭陵,特命张玉书陪侍。在回京后,有人建议康熙帝到泰山封禅,康熙帝询问张玉书的意见,张玉书直言不可,康熙帝沉默良久,最终认同了张玉书的建议。不久后,康熙帝命张玉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正式掌管翰林院。

彼时,纳兰明珠正得宠,他几度拉拢张玉书,甚至以财帛诱惑,张玉书都没有正面回应。

《清史稿·列传五十四》这样评价张玉书:

玉书谨慎廉洁,远避权势,门无杂宾,从容密勿,为圣祖所亲任。

意思是,张玉书为人谨慎,为官廉洁,他远离权贵,不乱结交宾客,也能严守秘密,因此康熙帝才很信任他。

笔者认为,张玉书之所以能一直得到康熙帝的赏识,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康熙帝亲政后,急于培养自己的势力,张玉书是康熙登基后的第一科进士,因此他占了先机。

第二,张玉书学识渊博,精通百家,康熙帝视他如师如友。

第三,张玉书为人正直恭谨,从不拉帮结派,堪称翰林清流。

一个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一个是渊博正直的名臣,二人结合,必然会成为一段佳话。

二、辛劳任宰相,四处奔波苦

《清稗类钞》曾记载了一个关于张玉书的趣事:

丹徒大学士张玉书,古貌清癯,每朝餐,仅食山药二片、清水一杯,可竟日不饥。

意思是,张玉书长相清瘦,清心寡欲,每天早晨只吃两片山药,一杯清水,就能管一天不饿。

另外,张玉书还是个深情之人。张玉书35岁那年,妻子去世,留下两个儿子。若换作别人,定然续娶或纳妾,但张玉书从此再未娶妻,也不曾纳妾。这对一个后来担任宰相的人来说,实在难得。

张玉书在康熙朝虽然没有担任过地方官,但他却替康熙帝四处奔波,曾一度担任康熙帝的“救火队长”。

康熙二十三年,张玉书的父亲张九徵去世,张玉书回乡守孝,康熙帝非常不舍,但守孝乃是大义,康熙帝也不能阻拦。后来,康熙帝派内阁学士王鸿绪代表朝廷前去祭奠张九徵。在张玉书守孝的三年里,康熙帝几次派人去看望张玉书。三年后,张玉书服孝期满,康熙帝迫不及待地接张玉书回京,擢升他为刑部尚书。

当时,康熙朝治河名臣、河道总督靳辅在治理黄河时被人弹劾,说靳辅贪污治河银两。因为牵连到明珠等人,影响极大,康熙帝先派工部尚书熊一潇去调查,结果熊一潇不敢得罪明珠等人,故作推诿。康熙帝无奈,另派张玉书前去山东彻查,临行前,康熙帝对张玉书说:

“此行当秉公陈奏,毋效熊一潇讬故推诿为也。”

康熙帝的意思是,让张玉书无论如何都要秉公调查,不要学熊一潇满是推诿之词。

张玉书到达山东后,亲自到最底层调查,多方面核实证据,最后还了靳辅清白。

康熙二十八年,浙江巡抚金鋐和杭州将军郭丕发生矛盾,金鋐以驻军扰民为由,上书控告郭丕,郭丕却上书喊冤,双方各执一词。康熙帝遂派刑部尚书张玉书到杭州调查此案。

一个是封疆大吏,一个是从一品的武将,在地方上影响都很大。张玉书要想不受二人干扰,专心查案,几乎不太可能。于是,张玉书让自己的轿子延后到达,他自己乔装打扮,先到杭州城。在浙江巡抚金鋐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查出金鋐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的罪行。最终,张玉书将实情上奏给康熙帝,康熙帝罢免了金鋐。

同年,康熙帝南巡,路过江苏丹阳,命河道总督靳辅和张玉书共同出具治河方案,事情落实后,张玉书被提拔为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在康熙时期,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称,因此,张玉书正式拜相。这一年,张玉书49岁。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张玉书随驾出征。当时,康熙帝的大帐中只有张玉书一个汉臣。张玉书帮康熙参谋军务,运筹策略。最终,康熙帝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待康熙帝班师回朝,朝廷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典礼,群臣向康熙帝朝贺。带领群臣朝贺的领班,正是张玉书。

康熙三十七年,因母亲生病,张玉书请假回乡探视。康熙帝听闻后,亲自抄写五部金刚经派人送到镇江,赐给张玉书之母,并给了张玉书家族很多赏赐,包括赐匾“松荫堂”等。

《隋书》中说:古之君子,使人必报之。

康熙帝如此厚待张玉书,张玉书焉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名臣撰巨著,影响全世界

康熙四十年,康熙帝南巡,召集江南士子在江宁(南京)考试,张玉书被任命为总阅卷官。而后,张玉书邀康熙帝游镇江,康熙帝虽然没有到张玉书的家中做客,但在镇江也受到了热情地招待。

张玉书在康熙朝当了20年的宰相,在仕途上从未犯过错误,这个非常难得。他除了在政治上辅佐康熙帝以外,在文化上的贡献也非常大。由于张玉书曾执掌翰林院,他曾主持编撰多部清朝官方书籍,包括《三朝国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训》《治河方略》等等。当然,张玉书生平主持编撰的最重要的两部著作,分别是《明史》和《康熙字典》。

《明史》的史学价值很高,但它在康熙朝并未编撰完成,本文暂不作介绍。但《康熙字典》必须要提。

《康熙字典》的编撰开始于康熙四十九年,当时康熙帝想要编纂一部旷世字典,把天下所有的汉字尽收其中。他问张玉书的意见,张玉书觉得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便主动表示愿意承担这项任务。

此后,张玉书召集人才,搜集资料,开始了宏伟的编撰工作。张玉书借鉴了《说文解字》《字汇》《正字通》等多部古代文字典籍,打算采用按部首分类,以笔画排列单字,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的方法来进行具体编排。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查阅,对后世字典的编撰有很深远的借鉴意义。

《康熙字典》共收录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汉字,不仅包括常用的汉字,还包括一些生僻字和异体字,成为今天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另外,在汉语系的语言中,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受到了《康熙字典》的深度影响。日本的《大汉和辞典》、韩国的《大字源》等字典就是以《康熙字典》作为蓝本撰写的。包括一些非汉语系的国家,例如后期欧洲的一些字典,也借鉴了《康熙字典》的编排方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玉书所主持编撰的《康熙字典》,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贡献颇大,还影响世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只是,张玉书并没有完成《康熙字典》的全部编撰工作,他完成了初步构想、框架搭建和大部分的编撰工作之后,便离开了人世。后期工作,由清朝另一位著名的宰相陈廷敬接手继续完成。

古人云:为主为相,不过是一时显学,做人做事,方为万世经典。

张玉书仅凭一部《康熙字典》,便功在千秋了。

四、待之以国士,报之以国士

康熙四十九年,69岁的张玉书在编撰《康熙字典》时便因太过劳累而身体不支,康熙帝还特意下旨慰劳。第二年五月,张玉书陪同康熙帝到热河,他在热河处理政务的时候突然昏倒,康熙帝急忙派御医为张玉书治疗,可还是回天乏术。张玉书最终病逝于热河,享年70岁。

张玉书去世后,康熙帝非常惋惜,他下旨让内务府为张玉书制作棺椁,并且由大学士温达亲自送张玉书的灵柩回乡。不仅如此,康熙帝还亲自书写挽联,派三阿哥胤祉参加张玉书的葬礼,赐两千两黄金作为丧葬之用。

值得一提的是,张玉书的葬礼非常宏大。康熙帝让在外地为官的张恕可(张玉书之弟)回乡操办张玉书的葬礼,命江苏主要官员全部参加。可以说,张玉书的葬礼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之后的清朝大臣中几乎未再有过。

《战国策》中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张玉书当了20年的大学士,辅佐康熙帝为政,呕心沥血。而康熙帝对张玉书也非常礼遇,这二人算是一段“国士”佳话了。

在笔者心目中,张玉书20岁入仕,70岁去世,他在康熙朝服务50年,其中当了20年的宰相,没有出过差错,十分难得。

笔者认为,张玉书首先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其次,他是一个对后世贡献极大的文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他编撰的《康熙字典》意义重大。再次,张玉书在品格上,也值得后世尊敬。

《论语·里仁》: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意思是,古代君子说话谨慎,但行动敏捷。

张玉书虽然一生沉默寡言,但他却一直埋头苦干,尽臣子本分,为后世做贡献。这样的古代士大夫,应该被更多当代人所熟知,所尊敬。

本文参考:《清史稿》《清稗类钞》,韩利《魂归热河抒赤诚--记康熙朝大学士张玉书》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