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资源 >> 正文 >> 正文

大清义民万里寻弟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12/21

在稷山县博物馆,石刻群保存有一尊民国年间刻石像,雕刻的是该县吴城村农民吴绍先。当时,吴绍先已去世余年,缘何还要雕像纪念他呢,这其中有段感人的故事。

母亲托孤

绍先,字伯宗,清康熙年间绛州府稷山县吴城村草根农民,自幼家寒。父母早逝,留下弟弟二人。大弟伯桃,未满十岁;二弟伯乐,刚七岁,只他娶妻成家。那时,为了生计,他农忙务庄田,农闲以拉大锯解板为业,常年四处揽活,很少回家。其妻不贤,虐待两弟,两弟投靠梁村舅父家。舅家甚贫,舅母便在两弟膝肘处加厚些旧棉絮,给点儿吃食,便令回家。但两弟惧怕嫂子的苛刻,只好沿门乞讨,流浪他乡,却在闻喜县境内被人贩子拐卖。

休妻

绍先返家时,不见两弟,追其因,知妻不贤,气之极,先休妻,后对天誓,不找回两弟死不回村。

扛锯寻弟

吴绍先扛起大锯,离家寻找,没有盘缠,就给人拉锯。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他顶严寒、冒酷暑,跋山涉水,餐风露宿,有时无钱吃饭,便沿街乞讨,最后无法竟然卖掉大锯。如此苦苦寻找历经十七年之久,走遍晋、陕、甘、豫、鲁、冀、川、吉八省之地,终在北京获悉二弟吴伯乐下落。伯乐曾被卖给京城一高姓官宦人家,吴伯乐才智聪敏,书法上又有造诣,高家待他不错,被提为官场效用。那时,伯乐已是官场红人,经常往来官衙之中,通过打听,绍先又得知大弟伯桃被卖给吉林省宁古塔(今宁安县)满人当苦役,实属奴隶性质。吴绍先得知伯桃下落后,星夜前往,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行走极为不便,绍先心急如焚,思弟心切,置艰险严寒不顾,独自一人上了路。途中,双脚冻损,就匍匐爬行,霜餐露宿,日夜兼程。在宁古塔寻找到吴伯桃时已是双脚具残,消瘦不堪,奄奄一息。经过他向役主苦苦哀求,诉十七年寻弟之艰辛,表兄弟之情愫,役主感动,放舍伯桃,两人返京。

三兄弟团聚

此事轰动了京师,康熙闻知受感动,遂封吴绍先为“义民”,赐“兄弟孔怀”大匾一方。众官员设宴庆贺后,绍先便与伯桃、伯乐一起返乡。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光地,著文《纪吴伯宗寻弟事》,赞扬他的“孝悌”精神;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亲自面见吴绍先并邀至府内,为他写了五言诗,称赞他“力田之夫,犹有唐尧虞舜之风”;阿克顿,文豪方苞都写有诗文称赞他孝悌,其家乡平阳府也赠“名高荆树”大匾;以示褒扬。

兄弟孔怀匾

数百年来,吴绍先寻弟义行一直令后人敬仰。民国12年(年),稷山知县郭象蒙将吴绍先万里寻弟这一壮举呈报给阎锡山,阎深受感动,命郭为绍先竖碑造像。于是,郭在当时的稷山县城西关为绍先建碑亭一座,名为“义民亭”,亭前石匾刻着康熙所题“兄弟孔怀”,亭中树石碑一通,碑的正面题“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稷山吴绍先义行碑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左右两侧有李光地和陈廷敬的诗文,正侧刻着郭亲题“稷山县吴绍先义行碑”之文,亭侧雕联为“春秋十七道里三千,神明见视肉骨团圆”。年,稷山县城扩建,将此亭拆除,石碑及雕像移存于稷山县博物馆。

兄弟情深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家庭亲情,尤重血亲。特别把“孝悌忠信”的“孝悌”,放在首要地位。所谓“悌”,即是强调“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人常说,“兄弟如手足”“打虎还得亲兄弟”,“兄弟连枝”为家庭团结兴旺之基础。所以古人把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的“悌”放在做人的根本地位。在当时,穷苦人被拐被卖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一个小小的草根百姓寻弟的义行却惊动了朝廷,康熙皇帝竟给他挂了匾,这真是太不寻常了。挂匾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对国家有特殊功勋的,或科场高中的,或所谓贞节烈女等,才能获此殊荣。而吴绍先这块匾又是皇帝钦定的,其意义和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后来山西省、平阳府续赠的两块大匾,这足以对吴绍先义行的特殊典范意义做准确定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