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第一财经以《被高铁挤压、与“黑车”抢客,公路客运怎么如此艰难》为题,报道了曾经如日中天的汽车客运企业,近些年面对高铁、疫情的不断冲击,客流量却不断下滑,一些客运站甚至关站、转型的现实。
而作为河南省最大道路运输企业的郑州交运集团,同样经历了营业收入每年以两位数下滑的痛苦。
客运行业该何去何从?
近日,郑州交运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郑伟接受了记者专访,为我们展现了在行业不断变化的趋势下,这头客运“大象”的转型与探索之路。
从最初的悲观,到后来的积极转型,郑州交运集团正在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方向。如下为本次专访的内容摘要:
记者:您怎么看待目前整个交运行业的发展态势?
郑伟:从行业本身来说,衣食住行,出行的需求不会消失。从企业(郑州交运集团)来说,这两年走得确实很艰辛,但是,也走得很踏实。
这两年,行业处于下行过程中,公司又处于转型过程中,两个大的规律凑到一块,造成郑州交运集团目前的状况。
其实,从郑州交运集团本身来说,在整个客运行业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保持着良性发展,在整个行业中,也一直保持着中上等的排名,在(河南)全省,也是数一数二的。
目前,郑州交运集团之所以面临一些严峻的形势,一个是人们出行方式带来的改变,譬如高铁的开通,肯定影响了我们的运营,高铁开通一条线,影响我们一大片,但这既是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咱肯定是改变不了的。
另外,现在人民群众收入提高了,私家车也多了,私家车的普及,分流了很多中短途的旅客。
再一个,随着收入的增加,旅客开始讲究出行的方便性,原来那种去汽车站路上堵几个钟头车,等上车出来又堵好长时间,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
现在,拼车、网约车确实方便,哪怕价格高一些,但手机一点,可能直接就走了。
这是大环境的几个方面,也是造成我们暂时客流下降的主要因素,咱得适应变化。
记者:高峰时期,郑州交运集团的客运班车,曾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省,那一定是你们的辉煌时刻吧?
郑伟:确实,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公路客运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当时,铁路的运力主要用于货物运输、煤炭物资等等,铁路的客运量很低,而飞机又太高端、票价太贵,根本不是老百姓能接受的,反而是高速公路,迎来了大发展,这些,都给公路客运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当时,我们甚至还曾经酝酿过跨国班车。
但是,后来的情况,你的文章也都写到了,高铁开通一条线,(客运)线路死一片,最初,我们整个行业都对此很是困惑、苦恼、烦躁,认为是高铁抢了我们的生意。
但后来,我们终于想通了,不是高铁抢了我们的“菜”,而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譬如公里以上,可能就不是铁路的“菜”,旅客也不愿意坐,大部分都会选择飞机,可是,到了公里以上,就属于火车、高铁了,譬如京沪高铁、郑西高铁一开通,两再往下,二三十公里,可能人家也不会去乘坐你的长途班线,公交、私家车都搞定了。
这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谁也阻挡不了。
以前,我们客运确实开通了很多公里,甚至公里以上的长途班运,往西到乌鲁木齐,往南到海南省,往北到黑龙江,但那是特定的历史时期。
所以,我们判断,今后,长途班线的发展空间,或者说人民群众对于长途班线的需求,主要集中在50公里到到公里,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也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变化,也是新一轮社会化分工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得适应这种变化。
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我想谈的第二个观点是,道路客运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的人口结构报告和现在的人口的总量,群众出行的需求是在增长,不是在减少。
经济的发展,人口总量的增加,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出行量的绝对值增加,可为啥道路客运却往下减?
飞机平民化,高铁普及化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之一,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道路客运提供的运输方式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差距。
对,你的进站客流是少了,但绝不是因为总的客流量少了,而是进站的乘客少了,他们在高速口、在马路边,坐上黑车、野车、顺风车,就走了。
所以,最根本的原因,道路客运的旅客量下降,不是需求在减少,而是我们运输企业没有及时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一旦你的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不适合群众,就有可能会被淘汰。
只有更加优化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积极通过转型,才能让这个行业更集约、更优质,群众更满意,现在,人民群众的主要出行方式,依然是通过公路运输的,所以,这个行业绝不会消亡。
这个过程是因为我们思想解放不够,转型发展慢,对群众的出行的方式不对路,造成你进站的客流少了。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道路客运企业只有顺应市场需求,转型机制,优化结构,优化运营方式,结合企业的区位特点优势,顺势而为,老百姓需要啥,我给你提供啥样的产品,企业的前途才能有所作为。
记者:所以,郑州交运集团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该向哪些方向转型?
郑伟:我们提出了五大转型战略,包括客运、站务、物流、实业和投资建设等五个方面,
客运板块,我们要适应人民群众出行方式的改变,现在,旅客不愿意做大车了,我们的客流量没那么大了,我们就要适应这种变化,把原来的大巴车,换成9座的“豫州行”商务车,旅客网上下单,不需要进站,“豫州行”就能到距离你家最近的站点接你上车,到了一些县城,甚至还能把你送到家门口。
这是客运,尽可能往定制客运的方向去转型。通过这种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集约化精准的出行服务,不仅免除了乘坐传统客运车辆“站到站”多段换乘的烦恼,也打通了客运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点对点”一站式服务。
目前,我们已开通了郑州至17个地市的多条定制客运班线,每天发班次左右,日均客流余人次。
第二个是往公交化发展,目前我们积极向省里和市里提交汇报方案,围绕郑州市,申请开通全域公交,围绕河南省的郑州1+8都市圈,申请开通城际公交。
还有一个,是将大巴车往旅游大巴方向发展,旅游要集约化、规模化,特别是大的旅行团,还是要靠四五十座的大巴,前两年因为疫情影响,旅游一直没放开,今年市场了好转,现在省外旅游也放开了,我们正在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此外,在实业和投资建设方面,我们也已经有了一些布局。
记者:你刚才提到的全域公交、城际公交,具体是怎样的运营思路?
郑伟:这其实也是政府对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一种响应,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其中就提到,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为愿景,要解决交通运输的普惠性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出门见路、抬脚上车的需求。
河南是交通强国建设的试点省份,郑州又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中心,该如何响应中央的号召,又该如何服务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需求?
应该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全域公交、城际公交应运而生。它最终展现的,是政府对群众出行需求的响应,是群众对美好出行愿望的落地。
和传统的客运相比,全域公交、城际公交的车型会有相应的调整,票价也会比长途客运更低,譬如我们开通的郑开公交,票最初价只有7块钱,而开通之前,票价要18块钱。
再譬如我们正在酝酿的郑州到巩义的全域公交,到时候票价可能只需要10块钱左右,但就是这个10块钱,却能带来几个后果:第一个是,群众出行成本降低了,满足了对美好出行的需求,第二个,企业有了新的业务拓展,实现了转型,至少能够生存了,第三个,体现了政府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共享成果,更是政府的责任和担当。
但这个10块钱票价,我们肯定是亏钱的,因为它实际的运营成本要20块钱。全域公交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公益属性,相当于企业牺牲大部分利润,去满足更多人民群众的出行。
但企业毕竟还有几千名职工要生活,所以,最终,政府会参照公益属性,给予一定的补贴,
政府以20块钱票价为依据,按人头补贴,我们提出的补贴方法是差额补贴,也就是说,拉一个人补贴一个,鼓励客运车辆去多拉人,这是最科学的补贴方式。
现在国内经济指标是物流指数,其实人民出行也反映了经济的活跃度,人流量也是反映经济活跃不活跃的一个重要指标,经济越活跃,出行越旺盛,频次越高,但是这些人如果都趴着不动,社会能有啥发展,对经济有啥进步?只有人动起来,才能拉动消费、投资,促进经济。
人民群众出行的第一个防线,是安全防线。我们有专业的安管队伍,专门的安全管理和费用,但黑车、野车、私家车没有,也无法保证群众安全。
从行业角度来讲,通过这个10块钱票价,还能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譬如,郑州到巩义,假如最后真是是10块钱,一开通,你觉得还有黑车吗?还有那些违规车吗?
相当于在政府的主导下,利用市场经济的原则,用良币驱逐劣币。
以前,黑车用劣币驱逐良币,把我的市场蚕食了,但现在,我反过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全域公交和城际公交,让运输市场实现了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用良币再去驱逐劣币,既保障了老百姓出行的安全保障,也让人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和担当,也彰显了郑州交运集团作为国企的社会责任。
记者:刚才你提到的城际公交,有具体的运行案例吗?
郑伟:其实,10多年前我们就曾开通郑州到开封的城际公交,不过目前运行效果最显著的,是郑州到晋城的城际公交,这条线路公交化之后,两地政府拿出一部分财政补贴,既体现了执政为民,也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譬如郑州的方特乐园,郑州到晋城城际公交开通以后,我们当地统计发现,它现在每年的增长客流中,有10%左右都是晋城的身份证区号,相当于一年增加了5万多人次,当然,晋城也不亏,咱给晋城输送的,很多都是去旅游的人,在那消费的也不少,譬如他们那的皇城相府,来自河南的客流量也增加了。
还有一个,拉动了两地的消费。我曾经在车站遇到过一家三口,他们坐着城际公交,从晋城来郑州,订婚时买金银首饰,结婚后买了房,又来郑州采买家具,你说这是不是促进了两地的GDP,是不是拉动了郑州的经济发展?
而且,全域公交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效益,它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是政府服务群众出行的形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