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所据有的领土主要是山西以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区。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察觉到,这一领土在当时地理位置颇具优势:既可以可以对中原诸侯虎视眈眈,还可以依托太行山脉进退自如,在军事方面颇具地缘优势。
所以在想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晋国一直是北方诸侯中的佼佼者,但是就是这样强大的一个诸侯,怎么会内部分裂为燕赵韩三个诸侯呢?
雁门关对此,我们稍微梳理一下历史脉络,看看晋国在三晋大地所上演的分分合合。
虽然晋国所据有的土地肥沃,生产较其他诸侯发达,地缘和军事优势明显突出,但是却也面临着尾大不掉的两个难题:
第一、晋国与北方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于是晋国就成了当时被定义为蛮夷的游牧南下侵扰打劫的主要对象。当然,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晋国人才养成了尚武习惯,并且勇猛强悍。
第二、晋国国君控制力薄弱,在诸多方面都没有主导权和控制权。
山西雁门关早在齐桓公称霸时期,晋国发生过一场内乱,晋武公杀死了晋国国君晋哀侯,并向周天子行贿获得了周天子的默许,就此夺取了晋国国君之位。
晋武公去世之后传位于儿子晋献公,晋献公不断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吞并小型诸侯扩张领土,于是在晋献公手上,晋国西与秦国接壤,东临齐国,已经发展为一个诸侯大国。
颇有作为的晋献公在晚年因宠信美女骊姬,并在骊姬枕边风作用下,竟然将太子申生和次子重耳驱逐出境,改立美女所生的小儿子为太子。
等晋献公去世之后,齐国再度陷入内乱,几股势力之间杀来杀去的,最终还是流放在外的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登上王位。
这就是在晋国历史颇为作为的一代君王——晋文公。
山西雁门关公元前年,晋文公回到晋国,此时距离他驱逐出境已经整整20年,当年才刚过不惑之年的重耳,在登上王位时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并最终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且不说过程中的苦难,仅仅只是粗看这一过程就够励志的了。从这一角度开看,三晋文化中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有历史渊源的。
晋文公执政4年之后,也即为公元前年,组织指挥了历史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将向来傲慢的楚国打得满地找牙,楚军的战车全数被晋军摧毁,晋国的霸主地位就此形成,楚国向北扩张的梦想就此被粉碎。
山西皇城相府对于晋国而言,非常遗憾的事情是,城濮之战次年,晋文公就病逝了。
为了防止内乱在晋国再度上演,晋文公在位期间策划过一场重大改革,设立设六卿制度,由六卿来分散军政大权,防止王室宗族争权夺位内乱。
但是,晋文公不曾料到的事情是,宗族内乱是被制约了,但是这六卿却相互倾轧开挂,并最终演变为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天下,这就是后来的三家分晋。
晋文公去世之后,继位人是晋襄公。此时,晋楚之间的竞争在“城濮之战”之下算是达成平衡了,但是西边的秦国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晋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好在晋襄公也算是一位有为的君王,在位7年期间,多次打败了来犯的秦军,所以在晋襄公时期,秦国东进扩张的想法一直未曾实现。
世事难料,风头正好的晋国搞定了楚国北上蚕食晋国,阻挡了秦国东进蚕食晋国,但却搞不定内部动乱……
山西平遥古城晋襄公临终之际,传位于小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并托孤于晋国军事统帅赵盾。
晋灵公的这一托麻烦了,原本就手持军事大权的赵盾现在集军政于一身,开始清算各路势力,独掌大权,晋灵公成为了傀儡。
赵盾执政作为晋国的权臣执政多年之后,于公元前年杀了晋灵公,立晋灵公的叔叔晋成公,换了一个傀儡国君继续玩,俨然已经成为了晋国的“赵家人”。
虽然赵盾最终于公元前年病逝,但是他在晋国所撕开的这一道口子再也未能被重新缝补上。此后,晋国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日益扩大的局面,相互竞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并最终演变为三家分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