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山西泽州府(今晋城市阳城县)人。陈廷敬是康熙朝的重臣,也是清代不可忽视的诗人之一,《四库全书总目》誉之为“文章宿老”“燕许大手”。
虽然陈廷敬享当世盛名,却被近世所轻。因为“台阁诗人”的身份,在20世纪几部通行的文学史上,陈廷敬都受到了漠视。直到进入21世纪以后,陈廷敬的诗学成就才开始被重新认识和全面考量。
陈廷敬诗歌研究的整体趋势,是逐步摘掉他“台阁诗人”的标签。据统计,陈廷敬纪恩颂圣、和声鸣盛的“台阁”诗作,大概只占其全部诗歌的十分之一,他的诗作中有关家乡山水的书写、羁旅的愁思、隐逸的向往等等内容和情调跟“台阁体”迥然有别。
不过总体来看,陈廷敬的诗歌仍显得“才学有余而情韵不足”。然而在“咏物诗”创作中,敏锐的才思却可多产佳制。咏物诗中有一类特殊的作品题画诗,正是陈廷敬驰聘才华的领域,但学界对此还没有展开相关研究。陈廷敬现存题画诗首。
他曾言“文章之小技”(《祭故汾州府推官窦云明先生文》),对文章有一种轻视的态度。说其“小”是因为他作文以明道为重,不专意文辞;又说“技”,那是因为他认为文辞是需要讲求技巧的。
陈廷敬题画诗的突出特点,亦重在一个“巧”字,他紧紧抓住绘画的“物性”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上体察绘画的性状和特质,精心结撰,巧思叠出,体现出一种鲜明的逞才任巧的“咏物”诗特色。
一、从绘画“静止”的物性构思1.从视觉出发,绘画是一个平面的静止空间,这是绘画最易被观察到的首要物性
陈廷敬的画家好友禹之鼎,曾根据贾岛诗句“养雏成大鹤,种子得高松”绘制了一幅诗意画。绘画可以完美地展现“大鹤”“高松”这是一帧静态的画面,却不能展现“养”和“种”的过程,这对诗歌来说却并非难事。
陈廷敬写道:“暎日龙鳞偃盖形,种时曾惜子星星。从今风度云来后,看到年深长茯苓。”
第一句写看到的松树高大繁茂之画面,第二句就转入了种松时的回忆,第三、四句则发挥了想象,写树下长出茯苳,寓意家族未来福泽绵延,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
以诗歌之“动”补画面之“静”,这可以说是题画诗的“标准”写法,然而陈廷敬更擅长的题画手法,是抓住画面“静止”的物质属性做文章。
陈廷敬还以此来题写祝寿图,他的《和蒋南沙为廖若村两尊人绘椿萱图》一诗中,椿树和萱花在自然界有生有灭,但在画面上却可以永远保持美好,“长寿”的祝福巧妙地融入了其中。
陈廷敬从绘画“不变”的“物性”,联想到了人生易逝的悲哀。“诗情”“画意”和“哲思”,建立在了他作为理学家深入“体物”的功夫之上。
2.在题写人物画的诗作中,陈廷敬以画面“静止”的特点进行立意的技巧更加明显
《题文殊像》:“如何七尺须眉客,一世曾无一定时。”这两句十分精巧,因为画面上的文殊菩萨自然一动也不动,而陈廷敬就用“不动”来比拟佛家“入定”的状态,并扪心自问,如何自己一世都未能有“定时”。
他还曾为人题画像,并与之论画,而论画的切入点,恰是绘画的“静止性”。他说:“耳目口体,必有所不视听言动,而后视听言动之各当其则。心必有所不思,而后思之不出其位。”“不视”“不听”“不思”正是一种“寂然不动”的姿态。
总之,陈廷敬以“静”写草木所寄托的坚贞品德,以“静”写人物定寂的“修身”境界,又以“静”反衬江山、人事的兴替,他“静观”的理学精神和他观察到的绘画空间静止的特点恰相重合,是他题画诗写作“体物”而“巧思”的第一个方面。
二、从绘画“色彩”的物性构思从视觉上看,绘画的第二显要的物理特征是色彩。中国传统绘画大致可分为设色和水墨两个系统,自宋代以来水墨画逐渐占居画坛的主流。“运墨而五色具”的观念使得传统绘画创作和理论转向纯粹的笔墨技法,而搁置了“色彩”的意义。
水墨画和设色画作从视觉上最明显的区别自然是颜色,“无色”和“有色”的差别首先是“物性”之别,其次才是笔墨技法的“艺术”技巧之别。
陈廷敬在题画诗中,并不重视画作技法的优劣,而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