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新闻网
众所周知,“一条鞭法”是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时对赋税和徭役制度进行改革的重大措施,对于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经济政治危机,减轻人民负担,具有重要作用。“一条鞭法”上承唐朝的“两税法”,下启清朝的“摊丁入亩”,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促进了“万历中兴”的形成。
《明史食货志》记载:“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朝廷将各州县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总括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项改革,确立以银征税,大大简化税制,方便税款征收,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有效杜绝地方官员从中作弊。
其实,这项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试行,许多政治人物做出重要贡献。嘉靖九年(公元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端的方案。次年,御史傅汉臣将这种“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称之为“一条鞭法”。随后,朝廷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赋役繁重的一些州县推行。由于赋役改革触及官绅地主利益,阻力重重,进展缓慢。
隆庆六年(公元年),时任户部尚书的王国光,组织人员对全国土地、人口底数清查,费时逾年,编辑成册。于万历四年退休之际进呈,皇帝称赞他“留心国计”,令户部订正。及书成,诏褒谕焉。
万历六年,朝廷下令继任户部尚书张学颜,对王国光呈送的会计录进行订正,历时三年,万历九年正式颁行,形成著名的《万历会计录》,为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从中可以看出,王国光在《万历会计录》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国光(公元年-年),明泽州阳城县人,字汝观,号疏庵,万历初期政治家、财政家和文学家。在任户部和吏部尚书时,时值张居正主持朝政,辅佐张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张逝世后,他被弹劾落职,后皇帝念其功绩,令恢复原官致仕。
作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王国光的仕途却充满戏剧性。从政四十余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由于宫廷斗争激烈,多次遭弹劾,几进几出,官运坎坷。但他仍心忧朝政,初心不改。最突出的成就是任职户部期间,不仅为大明王朝贡献了一部煌煌几十万言的《万历会计录》,而且做了许多实事。在负责粮食仓储和出纳时,边疆战事不断,内地时有农民起义发生,他对全国粮食精打细算,保障供需。推行天下抚按官制度,对粮食渠道统筹安排,将粮食出入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万历初年,神宗刚刚即位,改革呼声高涨,王国光顺应形势,对户部旧制度、旧秩序大刀阔斧裁撤合并,删除半数繁文,令所有官员入署办公,各司其职,提高效率。当边关军饷告急时,下令边臣认真核实数字上报,对虚报瞒报的官员加以惩治,使消耗、浪费锐减。还设“坐粮厅”,专门负责军粮督办,将散隶各司的钱谷归并,减少浪费,保障军需。明史称赞他:“多才智,掌邦计时,多所建白。”
王国光不仅在政治上获得成功,而且在文学上也成就斐然,善诗工词,游览所至,题诗挥毫,遗迹甚多,留有《王疏庵率意稿》。
壬寅春节假期,约上几个儿时同学,一起到天官王府寻旧。天官王府是王国光的宅第,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因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因此,他的宅第雅称为天官王府。据介绍,天官王府原为东西两处院落,呈棋盘格局,东院和石牌坊在清末塌毁,现仅存西院。内有达尊堂、听泉居和藏兵洞等建筑。达尊二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显示主人文化底蕴深厚,光耀乡里。
如今,天官王府和附近的皇城相府、郭峪古城连成一体,共同构成阳城县城堡文化景区。王国光应该怎么也想不到,在他逝世四百多年后,仍泽被家乡。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