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发展 >> 正文 >> 正文

晋城一中牛馨雨在北大从不考最后一名到第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5/15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导言

前天我们推送的牛馨雨的文章目前阅读量已经达到10万+,而且热度仍然不减。牛馨雨的坚持、自律、专注激励着一中学子,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稍显遗憾的是,那篇文章只是精简版。我们真诚的期望大家能认真读一下两万字的原文。昨天推送的是牛馨雨在美国留学时的故事,今天这篇讲述的是她在北大的学习和生活,希望你能有耐心读完。

牛馨雨

晋城一中原班,班主任张晋斌。级北京大学法学院学士、级北京大学经济法学硕士在读,级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法学院硕士。大学期间,北大法学系专业排名第一,先后获得北大三好学生标兵、国家奖学金、北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留学美国期间,通过纽约州律师考试。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年8月,梁棉花老师(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提议我写一个分享给母校的学弟学妹。说来惭愧,这个提议一直拖到了年的第一天才开始动笔,实在是给学弟学妹做了一个坏的示范。必须要说明的是,这篇分享不是以所谓的“成功者”身份所写的,而是以一个和同学们一样还在摸索、只是比你们先摸索几年的学姐身份写的。由于每个人的发展有独特的路径,这篇分享也着重于介绍我的个人经历,也许能给一些学弟学妹带来启发,但如果不适用于你,也很正常,就权且当做故事一读吧。

我的高考是在年的夏天,不动笔来写竟没有发现它已经过去了7年。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已经身处北大法学院了,但还是梦到自己正在读高二。在梦里,考上北大只是一个梦,梦醒了我还在努力地做题备考、一切重来。这个梦让我意识到原来高中的印象、高考的影响是如此之深,即使上了大学也不会轻易忘记。然而高考并不是一个结束,对于人生来说,它才是一个新的开始。高考结束后的这七年,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但高中的那个“我”依然没有远去。

初进北大,从不考最后一名到第一名

进大学之前,我不知道大学生活具体是怎样的。现在的一中举办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有助于同学们适应多彩的大学生活。但我高考结束后,从每天上课、做题中解脱出来,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几乎一无所知。去之前听爸爸妈妈说,上次送我去自主招生的时候和北大校园里一个来自贵州的女孩聊天,她说现在是学院的最后一名,每天很努力,但是功课太难了,学不会。听到这个故事,我也有种未知的恐惧。妈妈鼓励我说,北大汇聚了各省最顶尖的学生,你只要能顺利毕业,不考最后一名就很好了。于是,不考最后一名成了我的一个小目标,带着这个不算高的目标,我轻装上阵开始了大学生活。

初进北大、初到北京,一切都很不适应。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都处于“迷路”状态。来自天南地北、各种背景的同学,五花八门的社团和选课系统、网络账户等新的事物,这些种种的不适应让我分外想家,经常给家里打电话,到了寒暑假也从没想过参加学校的活动或是找个实习,都是一门心思要回家。学习上的迷路让人更加难受。第一学期有高数课,以为告别了高考就告别了数学,没想到一进学校就要学微积分;专业课的入门级民法总则听起来很抽象,法律行为、死亡顺序、特殊普通合伙、表见代理等等的概念晦涩又难记。中午一点上课也很不适应,经常会觉得困;考试前不知道怎么复习,因为书太厚、上课讲的东西很多,也不知道考试形式是什么。大一喜欢的课是法学院明星老师张千帆教授讲的宪法学原理,听到了美国很多有趣的宪法案件和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李启成老师的中国法律思想史,了解了中国法律的脉络,这两门课令我每周都很期待。

大一的成绩出来,我考了40多名,法学院一共个学生,虽然不是倒数第一,但心里有些失落。尽管有上述种种的不适应,但我在宪法学课上经常回答问题,宪法学两次期中考试分数都很高,后来才知道,第二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是全年级最高分,所以这个总名次让我觉得还可以更好。而且一些平常看起来学习没那么努力的学生却考得比我好,甚至拿了各种奖学金,我充满了困惑,开始反思自己的大一。

平心而论,大一的学习确实不够努力,因为经常听人说不要把大学活成高四,于是在教室里自习一段时间就总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活成了“高四”?老师推荐要读的书并没有认真读,上课时的笔记也记得不够全面,考试前更是没有百分之百投入复习。我终于明白,是自己的目标出了问题,因为不知道到了大学以后学习成绩有多重要,所以不敢像高中那样全力投入学习。大一结束时才发现,大学的学习成绩非常重要,评奖评优、实习工作、甚至是平常教授招募一些学生工作,都需要优异的学习成绩。然而当我明白的时候,我的大一已经结束了。

大一暑假的最后两周是北大新生军训的时间,我跟着同学们一起到北京的郊区培训。毫不夸张地说,是军训的两周彻底鼓舞了我,让我的大学生活焕然一新。军训期间,生活很单纯,每天早睡早起、令行禁止、听指挥、做动作,不需要太聪明的大脑,只需要足够的毅力、恒心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除了站军姿、练习齐步走、踢正步等安排好的事项,不需要自己安排空余时间,不需要有任何的胡思乱想,训练几个小时之后连简单的饭菜都觉得特别香。那种生活很像我的高中时代,目标清晰、思想单纯、生活简单,反而是这样的环境容易集中注意力、把事做好,还收获幸福感。于是在别人觉得苦和累的时候,我爱上了军训生活。在法学院的大一学习里我不是最突出的,但军训的这两周我却成了最耀眼的星,站军姿最挺拔、打扫卫生很认真、长途拉练不偷懒、全体听参谋长讲话的时候也会自我要求用标准的军姿站好,不仅军队里的班长、隔壁班班长多次表扬我,而且连长也当着全连的面点名表扬我。听到表扬的那一刻是开心的,但更开心的是把事情做好本身。大一的一整年都没有这种单纯、充实、全力付出的体验了。军训两周结束的时候,我获得了军训优秀学员的荣誉证书,这是我来到北大拿的第一个奖。我决定要把这个充满活力、积极上进、脚踏实地的自己找回来,带回校园里。

于是,大二一开学,我就像是军队里的那个优秀士兵一样开始自我管理。也许刘瑜所说的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就是这个意思吧。我模仿军训期间的作息,早晨不到七点就起床跑步,然后吃早饭、去自习。大学期间一个学期最多25个学分的课程,也就是一周最多25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大一时的我没有好好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还像高中那样以为把握好课堂时间就可以。但大二我才明白,课下的自我读书学习才是主要任务,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只是自我学习的一把钥匙、一个引子。

于是大二的课余时间,我大部分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前的充分预习让我对课堂上的内容更有自信,课后的复习与延伸也让我更扎实、更全面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同时,经过大一一年的了解,我越来越喜欢法学专业了,那些概念不再显得生疏晦涩,而变得亲切有趣起来。当我踩着图书馆的闭馆音乐和清冷的月光返回宿舍时,感觉自己又结束了一天充实的生活,幸福极了。由于整个人的各个生活细节都变得更加积极了,课堂上的我也异常活跃。我开始早早地去教室占第一排的座位,上课的时候只要稍有想法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也经常去问老师问题,没有问题的时候就挤进那些问问题的同学中间听他们的问题。

很快,第一学期的考试要来了,我显得既紧张又兴奋,不知道自己一学期的努力是否能够有所改变。考试周期间我不再像大一那样有一搭没一搭的复习,而是像高中的期末考试那样竭尽全力地复习,从早起复习到深夜,白天困了就在教室里趴一会,晚上的时候有时会枕着书睡着。仅仅在复习的一周多时间里,我就重新在信纸本上写整理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摞。印象最深的是物权法的准备过程,老师并没有要求读完厚厚的一本物权法参考书,但我在复习期间的几天就把它完整地读了一遍,而且把重点都摘出来做了笔记。

由于这本书比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难很多,等到考试的时候我发现,试卷上的那些题没有那么难了,我有很多东西想写,而且思路很快,几乎是看到题就知道考点,就能联想到法条的内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以及参考书上超越课堂深度的内容。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我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做完了,剩下的时间都在检查、完善。各科考试时订成一本的试卷总能被我写的满满的。

侵权法的有一道案例分析题就是老师上课讲过的彭宇撞老人案,当时我很认真地听讲、参与了讨论,于是拿到试卷就毫无压力地写了出来。考后才听其他同学抱怨,物权法和侵权法太难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答。果然,第一学期的分数出来,我就发现自己各科的分数都很高,但学年结束才会排名,所以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名次,只能在第二学期继续蒙头努力。于是,大二的第二学期我延续了第一学期的状态,同时第一学期的高分数也给了我很多的自信,让我能更加从容自如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备考策略。

第二学期的分数也陆续出来了,依然很高,我开始期待教务老师的排名。然而当排名表出来的那一刻,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我的学号竟然排在榜首!这也意味着我可以申请最顶尖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了。于是在大三的一开始,我就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也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更多认可。后来听刑事诉讼法的老师在另一门课上说,有个同学的卷子找不出任何错误,本来应该给分,结果教务不让,只能硬扣两分变成98分。我心里暗笑:说的难道是我吗?

大三那年的学习状态一如大二,习惯就是这样,一旦养成就很难更改。况且我相信这些习惯本就在我的高中时期种下了,只是被大一时的迷茫和不适应弄丢了。

大三的学习任务更重了,法理学这门课布置了很重的阅读任务,要求我们每周读几百页的资料,周日晚上12点前提交读书心得,下周的课上讨论这些资料,还有一次小组课要和助教和小组同学讨论。我记得自己在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还经常在争分夺秒地读这些书,有时也会因为太累而把这十分钟睡过去,但却从来没有一次偷过懒,总是认真读完了这些书,并且积极参与到了小组和课堂的讨论中。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课上问出了关于文本里的几个问题,他点了几个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都没有回答上来,然后他问有没有同学愿意试着回答?我当时手边并没有带文本,但是鼓足勇气举起了手,结果回答得完全正确,老师十分惊喜,容纳了人的大教室里也发出了赞叹之声。那次的经历更加激励我认真阅读,在之后的课上回答问题的次数更多了。

期末的时候,法理学的考试就是在若干题目中任选其一,在现场写一篇文章。难度是不小的,但平常读的文本都派上了用场,和助教、老师的讨论也都化作笔尖下的思想。果然,法理学的成绩是97分,让我出乎意料,因为在法学院一门课程可以考到90分就排名很高了。助教还联系我说,我的期末现场作文被选入了老师编纂的学生精品文集。大三上学期很难考的国际私法和国际公法我都考得很高,可我知道那是平常每节课前、课后的努力换来的,是考试周我发了高烧却坚持复习、在考场上依然高烧的状态下拼命答题换来的。

大三下学期的国际经济法是我答题效率最高的一次,除了前面的选择题外,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把六页A四纸的正反面都写满了,最后实在没地方写,写在了试卷封面的考试须知上方,考完后握笔的右手疼了好久,但成绩也足以回报一切的辛苦。大三结束后的排名我依然是第一,而且各科的分数比起大二时期更高了,不仅再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及申请的其他奖学金,而且获得了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的荣誉称号。

研究生保送前夕,我们17门法学专业必修课的总排名出来了,尽管我大一时的成绩一般,但由于大二、大三的成绩很高,所以本科期间我的法学专业总排名第一。后来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复习,我通过了北大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保送笔试、面试,可以继续留在北大法学院学习,也在本科毕业的时候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回望本科的四年,它以大大的问号开始,带着所有的迷茫、困惑和低落进入这段旅程,最终在毕业的时候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满怀着感恩、欣喜和不舍。

参赛模法,从被迫报名到斩获亚军

其实,大二之后成绩的崛起只是整个人改变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变得积极之后,生活是处处开花的。若说印象最深的课余活动,莫过于两次模拟法庭的经历。

大二的第二个学期,法学院一年一度的模拟法庭大赛又发出了举办通知,我心里有些兴奋。平日总是看着优秀的师兄师姐分享自己在各类模拟法庭大赛中的收获,读来十分渴慕,也常常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站在赛场上镇定自若地陈述观点、辩论交锋。然而,渴望之外却总能听到自我怀疑的声音:你才大二,好多专业课还没学呢,遇到的那些知识你会吗?你真的行吗?时间上能兼顾得过来吗?影响学业怎么办?需要熬夜怎么办?第一轮就输了怎么办?这些阻碍的声音胜过了跃跃欲试的心情,我还是决定不报名了。

然而报名快截止的一天,课间休息的时候班里的团支书来找我,他一脸兴奋地说:“你看到模拟法庭通知了吗?咱俩组成一队参赛呗!我看好你,跟你组一队肯定能打进最后的决赛!”我看着他毫无畏惧的表情,也被感染了。要说成绩和课堂表现,平时我并没有注意到他,他却是一脸充满信心的样子,而且如此信任我、看好我,我是不是应该更自信一点呢?正在犹豫的时候,他边向报名的同学那里走去、边说:“那我给咱俩报上了啊!”我被他感染着,也推动着,犹豫地说了声:“那好吧。”心里还是十分不放心。就这样,两个月的参赛生活开始了。

发布赛题之后我们需要整理出疑问并反馈,举办方随后召开了一个解释会。所有的参赛选手都到齐了,五十多支队伍、两人一队,坐了满满一屋子。比赛还没开始,看到这么多人参赛、其中不乏平日见到的做学生工作很活跃的同学,我就有些泄气,觉得自己可能是首轮就要被淘汰了吧。

每一轮都要抽签代表原告还是被告,然后交一份书状并在周末通知的时间里进行现场比赛。赛题是一个对赌协议。大二的我只学了一点浅浅的入门课,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赌协议,只能和搭档拼命地在网上查资料,把能找到的论文、博客文章和案例都找了,资料不太多,只能从有限的解释中试图理解赛题的合同里设立了一个股权估值机制,但相关的公司法、反垄断法等都还没有学过,准备起来自然是困难重重。要求不超过十页的书状也不知道怎么写,只好去全国模拟法庭大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