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
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今属山西晋城)人。出身官宦世家,清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入仕五十三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字典》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要职。奉诏任纂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等书总裁官,主要著作有《午亭文编》五十卷、《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康熙五十一年()病逝。康熙皇帝亲作挽诗悼之,赐谥“文贞”。
诫子孙诗
安贫乐道
陈廷敬
岂因宝玉厌饥寒,愁病如予那自宽?
憔悴不堪清镜照,龙钟留与万人看。
囊如脱叶风前尽,枕伴栖乌夜未安。
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皇城相府又称为午亭山村,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依山而筑,雄伟、朴实、庄重,错落有致,是一处罕见的城堡式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清康熙四十二年()。
陈秀(?—)
字升之。颖悟聪敏,能诗,善书,倜傥有气节,以三考授陕西西乡县尉。诗词多散佚。其裔孙陈昌言于遗稿中检得任西乡时寄给儿子辈的诗词数首,辑为《述仙草》。
教子诗一
陈秀
才忆儿时便起愁,愁儿不把放心收。
肯离家舍来官舍,料出歌楼入酒楼。
未得彩衣承膝下,且将绿蚁展眉头。
天涯谁念虚甘旨,顾我于今鬓已秋。
教子诗二
陈秀
百岁光阴易掷梭,痴儿莫得等闲过。
起家绍业由勤俭,处事交人贵缓和。
酒饮三杯须用止,书攻万卷未为多。
我今欲着灯窗力,鬓点秋霜奈老何。
教子诗三
陈秀
我去从王事,空庭儿独留。
诗书勤讲读,财利少贪求。
浊酒休酣饮,闲街莫浪游。
肯能依此语,可免汝爷忧。
教子词一
南吕·一枝花
陈秀
爷今系宦途,儿独营家计。
清勤爷自守,孝友在儿为。
爷事儿知,浊富非吾志,宁怀一念私!
享浊富徇利亡身,怀私心违天害理。
教子词二
梁州第七
陈秀
修职业要如清献,不贪财欲比元之。
爷传命,儿须记:
友于劣弟,孝事慈闱。
少衔曲糵,多读书诗。
好好将舍宇修葺,谨谨把门户支持。
交几个胜己友相近相亲,
觅几文本分钱休悭休侈,
说几句谠直言无诡无随,
亲戚邻里人情来往休教废。
学谦和,拘廉耻,
心正身修家更齐,便是佳儿。
教子词三
尾
陈秀
我于今血气衰,儿得先思义。
年纪老,谋生懒用机。
纵有金书,不把吾儿遗。
你想为人时,谨依;要成家时,努力!
若你指望爷钱,儿也,误了你!
御书楼。楼上陈列着康熙皇帝为陈廷敬题写的“午亭山村”四字匾,同时还有康熙皇帝为陈廷敬题词:“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陈昌言(—)
字禹前,号泉山。明崇祯七年()进士。任乐亭知县,后升为浙江道监察御史,出巡山东。清初,以原官视学江南,称知人。奉母至孝,与弟陈昌期友爱。著有《先草集》《山中集》《斗筑居集》若干卷。
斗筑居铭
陈昌言
斗筑拮据,二十余年,创之不易,守须万全。
阴雨叵测,侮余耽耽,牖户绸缪,日夕谨焉。
徙薪曲突,明烛几先,勿谓一星,势成燎原。
疏渠补漏,夏秋更专,勿谓一隙,蚁穴滔天。
曝晒蔬果,登屋相沿,最损瓦舍,切戒勿然。
僻兹一隅,水绕山环,鹪鹩一枝,茅屋数椽。
风雨可恃,俯仰托全,修齐敦睦,追根溯源。
和气致祥,家室绵延,世守而勿替,惟我子孙之贤。
(出自《晋商家训》)
(出自皇城相府)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42卷,所收汉字达个,比明代《字汇》多多字,是中国当时的字书之最
〔评析〕
阳城县皇城村陈家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为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在外地为官的陈秀写下教子诗词,寄给他的儿子。后来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
陈氏家训的核心内容是“惜时用功,崇俭尚廉,正心诚意,礼仪传家,安贫乐道”。从陈秀起,陈氏家训成为陈家世世代代遵守的规则,使阳城县皇城村陈氏家族先后走出9位进士,其中有6位翰林,共有大小官员和诗人30多位,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陈氏历经七代,到第九代时涵养出了康熙朝文章、道德皆属一流的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
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礼仪传家训,清新授紫毫。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其中“礼仪传家训”,其言所说正是指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陈廷敬之所以能成长为陈廷敬,陈氏家训家规的熏陶至关重要。在陈廷敬的《午亭文集》里,他三番五次提到陈家的家训,提到陈氏先祖的望德。他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陈廷敬的人格、道德和行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几乎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而正是这个奇迹,在今天具有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我们常讲,“官位不可传,财富不可传,唯有家训家风可代代相传,历久不衰”。陈家五百年的家族史,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时至今日,陈家的后辈仍然在沐受着它的恩泽。
陈氏宗祠
〔相关链接〕
进士表
举人表
河山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