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新闻 >> 正文 >> 正文

咱家乡的一代名相陈廷敬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5/9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pf.39.net/bdfyy/xwdt/

作者·田螺姑娘

樊登读书会会员

网络编辑

初中三年级,有一门课叫做《阳城县志》,课本是小而薄、字体大的一本书(可能经过删减,据说原书有多页)。当时已有升高中的压力,常常在这门课上紧赶慢赶的写其他作业。这门课总是被安排在早上最后一节,讲课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女老师,常常上课上到一半跑回去做饭,然后再带着菜香味儿气喘吁吁的小跑回来,让饥肠辘辘的我们更加难捱最后几分钟。

而且,这门课最后没有安排考试。

所以,如今我不得不去问度娘关于我的家乡的种种。

遥想当年,“人才辈出”这个词已经不足以形容我的家乡的辉煌景象。

顺治二年和顺治三年,山西省阳城县分别有十人同时考中举人,史称“十凤齐鸣”和“十凤重鸣”。

事实上,阳城史上共出位文进士,明清是阳城科举时代的辉煌期,共出进士98位,并诞生了两个阁老和四个尚书。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代名相——清康熙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

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刚满20岁的陈廷敬考中举人,随即就赶上朝廷举行会试。

要知道,明清时期会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跟高考一样,进考场之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每人一个小隔间(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想想有多小吧),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并且连吃喝拉撒睡都一并在里面解决了。这对考生的脑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考试条件比如今的高考不知道差了多少倍。

陈廷敬头一次考就高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无奈与同馆的顺天通州陈敬重名,朝廷因此赐名廷敬。

由于在会试中名次不算太高,陈廷敬被选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大抵相当于如今的后备干部。康熙即位时,陈廷敬担任康熙的经筵讲官,为康熙讲书。

康熙帝八岁时,陈廷敬任户部尚书,主管钱物。

有一天,他歪着脑袋对陈廷敬说:“陈老官,借给我一些钱吧。”

陈廷敬问:“万岁爷,您这好好的要钱做啥子嘛?”

康熙说:“随便玩玩呗。”

陈廷敬说:“万岁爷您要钱花,等我月底领了工资借给您啊,且等两天,表着急。”

康熙哼一声说:“你的工资能有几个钱,我要国库的,那儿钱多!借我个三万两五万两的,才好痛痛快快的玩几天。”

陈廷敬说:“国库的银两朝廷有规定,谁也不能挪用。万岁爷,国库的钱又不是为臣的,为臣怎么敢随便借给您啊!”

康熙立马生气了说:“那你走!有多远走多远。”

陈廷敬一听立刻说:“得嘞,听您的。”

他退了几步扭过头来正要走,听见康熙说:“胆儿挺大啊居然敢不借给我钱,明明就是觉得我没有亲政,看不起我。等我亲政以后第一个砍你的脑袋!哼!”

陈廷敬假装没听见施施然退下了。

六年后,康熙亲政,老早把这件事忘了,可陈廷敬却仍然记得,几次向康熙说:“万岁爷,您可快快允我回乡吧,不然脑袋不保了我唉。”。

康熙说:“那时我还小不懂事,你做的对!我哪能让你走,你可别闹了,且安生待着吧。”

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已经72岁高龄,多次向康熙提出回乡,康熙都让他且留一留且等一等。这一年的十一月,陈廷敬再次以耳疾乞休,康熙帝终于放手,却让他主持《康熙字典》的编修。

第二年的正月初六,天气十分寒冷,大多数人都没上班呢。

那天康熙帝兴致勃勃的来巡视书房,一眼看到早晨清冽的阳光中白发苍苍的陈廷敬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一丝不苟的审编字典,顿时感慨万千,写下“午亭山村”(陈廷敬晚号午亭),及一副楹联赠与他: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之后陈廷敬终于得以还乡,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并动情的跟他说:“我特意为你书写了匾联送给你,将来啊,我都不会再给其他人提字了。”

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味道啊。

又隔一年,康熙五十一年,陈廷敬去世。

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就是如今家乡的皇城相府。

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与康熙皇帝这一长一少、一师一徒、一汉一满、一臣一君各显才华,终以辅佐重臣和旷世明君而载入史册。

作家王跃文在他的长篇小说《大清相国》中曾这样写他: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后记:我已目睹二十年间,村落向小镇,小镇向县城,县城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十年之前,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每年都有五六个,如今,几乎没有了。因为好的老师和学生也在迁移。

我的朋友,开春之后,也要将老母亲和弟弟接到他发展的城市去,留下一院老宅子。

于是,在飞机落地于上海之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繁华,忽来一问:二十年后,家乡是否还在?应该大家一起走出来,还是读完书再走回去?是否有人记得它昔日的辉煌?还是多年之后,如他本来在海底寂寞沉积的时光一样,一切重新恢复寂静和荒凉,如同没有人来过一样?

扫描或识别任何一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