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介绍 >> 正文 >> 正文

千里走沁河悠然阳城,古堡新村壮声色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6/8
一群人,一条河17人组成的“千里之行”采访团沿沁河流域一路向南,一路向前,一路向美在晋城入沁水、过阳城、穿泽州向来沉静低调的沁河因了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釆访团的到来而沸腾和招摇起来其丰沛之资源、深厚之内涵美艳之地理、独特之人文在这次活动中再一次得到了全面而有效的挖掘、整理、探讨、呈现和传播今天小文子和大家一起随着采访团来到晋城阳城听听他们如何讲述这里的传奇见闻和动人故事

天宝而后物华,地灵而后人杰。天官王国光,阁老陈廷敬,明清两代宰辅,六百年间,抢了阳城多少风光。天官王府、皇城相府,或者还有什么御史第、大夫第……雨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01

沁河行晋城段·砥洎城

山环水绕阳城古堡江南风

▲一分钟领略阳城之美:铜墙铁壁砥洎城豪华大气天官王府

沁河也叫洎水,这个不认识的字念“记”,砥洎城就是沁河上中流砥柱的意思。这个奇特无双的城堡,且不说沁河、城墙、九宫八卦布局的三道防线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单是沁河流域仅有的坩埚造墙就让人叹为观止。这种炼铁的废弃物,似小口铁钟,排排列列砌起了一道“蜂窝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如果没有外星人来帮忙,谁能攻得破啊!

——节选自《沁河日记·沁河环抱砥洎城四朝古村现河街》

沁河沿岸有座古堡,砥洎(jì)城不是最出名的一座,却是最有特色的一座。

铜墙铁壁守护一方安宁

作为省内第二大河,沁河出沁源,穿沁水,在端氏境内折南而下至润城,此段沁河古时又称洎水。砥洎城就建在沁河岸边的一座突出的小山咀上,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远望去,如磐石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当地煤铁资源丰富,历来十分富庶,不少人都曾在南方为官或经商,砥洎城中错落有致的建筑阁楼,于是有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砥洎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

砥洎城有两道门,一道水门,一道陆门。从陆门也就是南门进入城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传说中的“铜墙铁壁”。传说明朝末年,富裕的润城地区多次被流寇袭击,为了抗匪自保,沁河一带建造了54座城堡。几百年过去了,经历过地震洪水、火灾战争等一系列天灾人祸后,当年的50多座城堡大都受损后陆续修复,只有砥洎城完好无损。

可以说,砥洎城坚固的城墙,挡住了外来的一切干扰。

砥洎城的城墙可不一般。从城外看,与其他城墙并无二致;进入城内,却发现沿街而立高大的内城墙上,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坩埚孔洞,让人叹为观止。明末润城地区冶炼业发达,修筑城堡的人以冶铁时废弃的坩埚和沁河中的鹅卵石为原料,炼铁矿渣,调浆垒筑,筑就城墙,守护了这个小城多年的安宁。

以人为本是这个小城的本色一巨砥基筑城台,三面水绕门南开。脉气造就多奇景,风华荟萃出人才。登上砥洎城最高点——祖师阁,张安明朗诵了这样一首诗。老人告诉采访团,他小时候经常来祖师阁玩耍,当时这首诗就挂在祖师阁里,说的是城内文风鼎盛,出了不少人才,仅明清时期,就出了5个进士、13个举人。当然除了这首诗,祖师阁内还供奉着精通三教诸子百家的菩提老祖,还挂有很多名人字画。只是现在,这里空空荡荡,菩提老祖造像以及诗文字画都不见踪影。离祖师阁不远处,有一个平台,平台上卧着两只镇河铁牛。这两只镇河铁牛是年重铸的,关于镇河铁牛还有一个传说。明崇祯年间的陕西巡抚张椿是砥洎城人,因父亲亡故,张椿在家丁忧时,绕城而过的沁河突发洪水,在砥洎城外起了“蛟”。过去迷信的说法,“起蛟”是有蛟龙在作怪,洪水在一个地方像叠罗汉一样垂直地往高堆叠,直到把既定目标淹没。那年起“蛟”时,砥洎城内百姓把镇河铁牛推下沁河也无济于事,于是,张椿站在城墙上对着河里的“蛟”说:如果不能守护家乡平安,我宁可不要这乌纱!说罢,便将乌纱帽向水中掷去。说也怪,张椿的乌纱帽落到水中的一刹那,那“蛟”便应声而落了。以人为本,百姓利益高于一切!砥洎城内自古就认同这个道理。直到现在,古城复建也充满人情味。过去坑坑洼洼的路铺平了,家家户户用上了冲水厕所,村里新修了幼儿园和小学,还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打扫街道卫生,砥洎城如今更美了。

年,申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启动,张安明等人花费3个月,整理出文字、图片等各种相关资料,在当地文物部门的支持下,开始申请“国保”。功夫不负有心人,年,砥洎城成功申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为‘国保’单位后,砥洎城的城垛修起来了;包括祖师阁、文昌阁、黑龙庙等在内的庙宇也修复了;晋城市文化旅游局还在砥洎城外搭起舞台,推出大型实景剧《古堡!古堡》,而且村民都自发对老宅进行修缮,小城内的建筑风格更统一了。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说得没错,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明清风格的老建筑,有的恢弘,有的雅致,还有的极具江南水乡特色,门额上随处可见文雅的牌匾,“谦益居”“怀德居”“世泽坊”……透着宅院主人的情怀和品位。采访团走入一处院落,主人张更生正在院子里乘凉。院里的石桌上,还放着两个坩埚,难不成还在炼铁?“这是用来烧打铁花的铁水的。”张更生笑着说。原来,张更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的传承人,“今年过年期间,我们去榆次表演了十几场,来看表演的人可多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鸿胪第”是采访团在砥洎城内参观的最后一个宅院。据张安明讲,宅院主人郭璋是陈廷敬的儿女亲家,康熙年间在鸿胪寺任职,管过国宴,当时有名的“千叟宴”就是由郭璋主理的。据说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满汉全席,也是郭璋在当地“八八席”基础上研制的。但令采访团印象深刻的,并非宽大的宅院或是深厚的饮食文化,而是“鸿胪第”里的公共卫生间,卫生、方便、现代化,绝对称得上“五星级”。如果当时就有这样的卫生间,相信康熙老爷子来阳城时,一定也会来砥洎城里歇上一歇、看上一看。

02

沁河行晋城段·皇城村

耕读传家文华鼎盛三百年

▲一分钟领略阳城之美:气势磅礴皇城相府

沁就在采访团行进于沁河古堡的这几天,中国首届“东西方古堡对话”活动正在晋城举行,邀请了匈牙利、立陶宛、乌克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古堡国家,喊出了“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口号,为古堡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助力。三百年前,先民们用古堡隔绝了乱世;三百年后,山西人用古堡欢迎着世界。

——节选自《沁河日记·三百年皇城恢弘东西方古堡与共》

皇城相府,唯一一座民间大宅却被称为“皇城”的地方。沁河流的是水,养的是人。沁河水流不止,沁河沿岸的人生生不息。当导游14年,出生于沁河沿岸的卢敏慧对整个皇城相府的一砖一瓦如数家珍,她的讲解就如同说书一样,张口就是故事,抬手就指风景。

发展旅游皇城村环境大变

“接待中外游客万,收入破5亿,人均纯收入6万元。集团员工多人,景区公益岗位多个,员工都是本村及周边乡村村民。”这是皇城相府文旅集团去年交给村民的答卷,但真正让村民惊喜的,是周围环境的变化。

村里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家家住进了红顶小别墅,皇城村作为全国十佳小康村,正展现出全新的姿态。“如果时间允许,你们一定要去相府庄园看看。”卢敏慧认真地说,“那里过去就是一片荒山,现在四季常青、三季开花、两季结果,丰收的季节,桃子、杏儿、樱桃、葡萄轮流挂果,游人还可以采摘,那环境真是太漂亮了。”

优美的环境,是一个新农村的底色。

重视教育与北大附小联合办学

走进皇城相府景区,卢敏慧说得最多的,就是“耕读传家”四个字。

当年陈氏家族虽靠经商致富,但重视教育,族人逐渐走上仕途。明清两代,陈家曾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33位家族诗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皇城相府中“大学士第”的主人陈廷敬,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是康熙帝赠给“几近完人”的老师最高评语。

“耕读传家”这四个字,不仅出现在陈氏祠堂里,更是印在皇城村乃至周边乡村村民的脑海里。就算在困难时期,村里对孩子们的教育依然紧抓不放。

重视教育,是一个新农村的气度。

五村一体化皇城旅游要升级

今年,皇城村与邻近的郭峪村、大桥村、史山村、沟底村签订了一体化发展战略协议,整合了郭峪古城、海会书院两家3A级景区,计划未来三至五年,把“五村一体化”的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成集古堡体验、文化度假、民俗休闲、山水观光、宗教禅养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世界一流风情生态小镇。

携手谋发展,是一个新农村的魄力。

来自洛阳的张文平女士,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网络上看到了沁河沿岸古堡群的照片之后,马上召集了亲朋好友,组成6人旅行团,来到了晋城。“看到图片就够惊喜了,见到实物真是太震撼了,沁河沿岸的一座座古堡各具特色,我感觉自己看也看不够、拍也拍不够。”张文平告诉采访团,他们是自驾从洛阳来的,一路上交通便利,景区停车也很方便,一回去她要把古堡里的故事讲给自己所在摄影俱乐部的好友,推荐他们也来晋城的古堡里看一看、听一听、感受感受。

来自徐州的苏先生,跟着采访团直播的镜头游览了整个皇城相府。“皇城相府太牛了,导游讲得太好了,用直播的方式让网友了解这里,这个主意太赞了!”苏先生一连用三个“太”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啊,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山西的表里河山、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聆听山西的动人故事吗?

悠悠沁河水还在流淌,古堡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一个全新的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正在不远处向世人招手。

03

沁河行晋城段·三庄

古韵悠悠行走村落似穿越

▲一分钟领略阳城之美:中庄李家大院下庄古村落上伏沁河古渡口

不论是砥洎城、天官王府,还是紧邻着的中庄、下庄、上伏村,每到一地,当地人都会骄傲地数给我们听,村里出过多少个进士多少个举人、几家同门两进土,上庄村炉峰院里有一通碑,把村里康熙四十年前有功名的人都刻了上去,个!任谁都会念叨那句话: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节选自《沁河日记·沁河环抱砥洎城,四朝古村现河街》

一部《康熙王朝》,让书香弥漫、充满皇家色彩的皇城相府名扬天下,众多游客来此都是奔着这座帝师宅邸。殊不知,在皇城相府不远处的润城镇,还散落着许多朴实纯粹、文韵深邃的城堡式古村落。尽管这些坐落在太行腹地、沁河之滨的古村落,名头不及皇城相府那般响亮,但它们的历史人文底蕴同样厚重。

▲阳城县润城镇下庄村里的小院润城曾是沁河的古渡口,明清之际,这里商业繁盛、市井富庶。当时,这一带的士绅乡民为求自保,建立起了一座座坚固的城堡式村落,抵御流寇入侵。这些村落大多有着严密的防御系统、坚实的城墙、密集的垛口以及高大的看家楼。由于建造坚固实用,不少民居保存较为完好,至今仍有村民居住。自古以来,润城一带的士绅乡民极为重视教育,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当地素有“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的美誉。而其中的“三庄”和“上下伏”,指的就是现在润城境内的上庄村、中庄村、下庄村和上伏村、下伏村。采访团每到一地,当地人都会骄傲地讲述,村里出过多少个进士、多少个举人。

与游人如织的皇城相府相比,这里的古村落要清幽许多,也显得格外神秘和苍凉。正因此,漫步于纵横交错的小巷之间,看着那一座座牌楼高阁、一行行敕封官职、一层层雕花斗拱,静静欣赏、细细品读,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白鹿原》带“火”上庄村

和皇城相府一样,润城一带的古村落大多与历史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从上庄村走出的明朝重臣王国光最为著名。上庄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东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宋金时期的上庄村,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河东岸,与皇城相府相隔不到两公里。尽管地处偏僻山区,可在明清数百年历史中,上庄村共走出了5位进士、6位举人以及数百名贡、监生员,而王国光就是村里最大也是最有名的“官儿”。王国光是辅佐张居正“万历中兴”的明代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吏、户、刑三部尚书。之后多年,其家族数代在上庄延脉相承建造大型官居建筑群,被后人称为“天官王府”。“上庄村是一个集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建筑群的古村落,现存完好的官宅民居40多处,涵盖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从事导游工作已5年的杨慧介绍,上庄村以河街为中轴线,分南北“两岸”。而“河街”的由来,因一条季节性的河流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汛期时为排水系统、枯水季节则为街道,故而得名。跟着杨慧的脚步,从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元代民居到明清两代留存的天官府、武举第等官家巨宅,再到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樊家庄园”,每一处窗花、石雕,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漫步其中,会令人产生“一日穿越四朝,恍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年,上庄村成了史诗剧《白鹿原》的拍摄地,张嘉译等众明星的到来,让这里小小地“火”了一把。“《白鹿原》在我们这拍了近3个月,周边不少村民还当了群众演员,村子里每天都可热闹呢。”杨慧说,在《白鹿原》拍摄期间以及播出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节假日的时候,游客比较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达到上万人。”“三庄”合力创建“5A”史料记载,明代实行“里甲制”,上庄与中庄、下庄等统称“白巷里”。至清代,“三庄”仍属白巷里。当地人介绍,上世纪60年代,白巷里分为上庄、中庄、下庄3个独立的村子,隶属阳城县润城镇管辖。上庄、中庄、下庄自东向西沿庄河(庄河随樊溪注入沁河)而建,“三庄”之间各有一巷之隔,若不注意沿途的标志牌或者没有当地人指引,外地人或许会认为这就是一个大村庄。在紧邻上庄村的中庄村内,保存最为完好、最具规模的当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李家大院,这是曾任河南、山东两省布政使的李家先祖李豸及其家族的居住府第,分为环宅院和棋盘八院两大部分,以明清建筑为主。而尚未开发的下庄村,却阳城县名副其实的‘进士第一村’,共出过11位进士,目前村里有30余座明清时期的古院落。这里没有喧闹,只有远离尘世的寂静。由于历史的沧桑变化,村里很多古院落已是杂草丛生、破落不堪,苍凉之间,让人不经意走进了过去的岁月。“三庄”合力发展,能让游客得到更全面的旅游体验。开发旅游带来蜕变同靠一座山,同伴一条河,“三庄”的境遇却各不相同。沿下庄村一路向东,途经中庄村,游至上庄村,仿佛看到了古村镇旅游开发必经的三个阶段——起始、发展和成熟。▲润城中庄村从“三庄”由东向西走上大约3公里,便是坐落在沁河东西两岸的上伏村和下伏村。当地人说,上伏村古有渡口,俗称“官津渡”,村中的“三里龙街”是迄今保存完好的沁河流域著名的古代商道。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庄”与“上下伏”紧密相连,置身于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之中,这5座古村落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宾客。

那些烟火,那些唢呐,那些石板路,还是旧日的声色,旧日的腔调,旧日的模样。

历史真实的面貌,就是那些;生活真正的主人,也是那些。

只是他们像那尊镇河铁牛一样,并不会喋喋讲述。

而历史和生活会知道。

-END-

本文选摘自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大型采访特刊《水润晋城》编辑整理丨晋城文旅往期文章精选千里走沁河:如画沁水

珏山大戏丨“古堡之城”丨宁波国际旅游展

珏山丨历山丨良户丨景区大全琉璃丨河山楼丨青少年研学丨杏花奖丹河新城丨这里是晋城丨66张照片红色旅游线路丨兵站丨町店战斗丨郑位三丨李先念?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转载请注明出处:晋城文旅(jcswhly)你的“在看”很重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