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介绍 >> 正文 >> 正文

昆仑仙境并非世人幻想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3/2/13

昆仑仙山,总是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

国庆长假期间,我们几经辗转,在秋雨濛濛、雾色迷离之中,初次见识到“昆仑丘”析城山的神圣悠远,并有幸与阳城当地知名学者王小圣老师和石永乐老师同行,深入探知这座古代中华名山。

阳城,隶属于晋城市,位于山西省南端中段,南与河南省济源市毗邻,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过,目前仅有蟒河和皇城相府两个能叫响的旅游景点。析城山位于阳城县西南部,横河、河北两镇交界处,方圆20公里。目前景区正在加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游人心目中的一处圣地。

行至山顶,眼前是广阔平坦的圣王坪,娘娘池作为天然湖泊,宛如镶嵌在碧玉中心的一颗璀璨明珠,水边一簇簇胭粉花已凋零败落,等待着下一个春夏之际的盛开。

一池秋水旁,便是破败多年的汤帝行庙遗址(历代经多次重修,现存为明清风格),亦属商汤桑林祷雨行宫遗址。这里杂草丛生,随处可见残碑断碣,雨中更添苍凉悲壮。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信众前来祭拜,现场可见他们留下的小型供像、彩旗等等。

据北宋开宝三年(年)《敕存汤王行庙之记》碑刻记载,析城山上秦代就建有汤帝行庙。庙内存有北宋政和六年(年)石碑一通,碑载宋神宗敕封析城山神“诚应侯”,宋徽宗加封析城山神“嘉润公”,并赐析城山汤王庙“广渊之庙”庙额。

透过残垣断壁望去,不远处即伏羲墓。

石老师介绍说,析城山为偃形地貌,呈四周高、中间低之势,正如古籍所言“形似偃盆”,甲骨文有载:“东方曰析”,析城山即东方帝太皞伏羲之城。

(“东方曰析”甲骨拓片)

经过多年实地考察,设在阳城县阳泰集团的中国先秦史学会阳城商汤文化研究基地工作人员不断有惊人发现。

石老师向我们介绍:“在甲骨文里,阳和汤其实是一个字,阳城即汤城。北大文博学院葛英会教授在析城山第一届商汤文化研讨会上就发表过观点——阳城极有可能即商汤蓄势待发之地,也就是他发家的地方。”

另外,他说,从地名上也可找到历史线索,如阳城有个地方叫阳邑,可能是都城所在地,县城西北方向还有一处地名叫阳陵,很可能属于汤的陵墓,“口传文化不可轻疑,不能轻易否定,文化不可能都由文字记载下来,大部分还是靠口耳相传的”。

走出遗址,我们突然发现墙边一块奇特的大石头,上面有深深的凹槽。

“你猜这是什么?”石老师紧接着托出谜底,“这是一个超大碾盘的残破部分。据说这里住过数百名道士,是他们用于碾粮食的槽碾遗存。圣王坪上有多座唐代以前的道士墓,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了。”

那么,这处遗址为何如此破败仍未得到修缮呢?“当地一直在做研究、规划,主要存在诸多难题,比如地基该如何打。因为,其地面距离下方溶洞仅有60米。”石老师解释道。

“走,咱们去那边看看!”紧接着,我们又爬上遗址东边的一处缓坡,惊奇地看到隐藏在绿草间的光滑石阶,以及四角的柱础。原来,这里竟是一处相当讲究的祈雨亭之千古遗址。

“你看,这种柱础是莲花形制的,至少年代在宋以前,很可能是唐代留下的。”稍一转身,王小圣老师又指向西南方向,说道:“那边不远处就是正对‘天中’北斗的‘地中’。”

从析城山下来,当晚夜宿麻地村,一夜雨声相伴。据说,“麻地”是最早驯化麻的地方。

(远眺析城山,眼前出现奇景——有如一条昂首的巨龙环绕,又如神仙腾云驾雾而来。)

翌日清晨,绵绵秋雨稍歇。山中雾色苍茫,空气无比清新。

车行盘山路不多久,云雾缭绕的析城山便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山脚下是神奇的丹霞地貌,当地人称之为红沙岭。

“析城山这一排峰峦叫盘亭列嶂,是阳城古八景之一。当地人又称作‘十八罗汉峰’。仔细看看,像吗?”

确实非常形象。站在山坡上,远处一座山脉横亘于前,山顶峰峦起伏,一字排开,犹如等待检阅的队列,据说主要山峰共有18座,因而当地人称之为十八罗汉峰。

其峰腰如刀削斧砍般,直上直下,看上去又极像一座古老的凌霄之城,周身宛如坚固的“城墙”,并有多处“城门”,城内蕴藏无限灵气——此时,脑海中又浮现出山巅的圣王坪奇景,果然与眼前“城池”形成绝配,无比灵动秀美。

来自凡间的我们,徜徉于红沙岭,恍如修仙成道、初入真仙界,不禁心神宁静,达虚怀若谷之境。

那漫山遍野的红沙,在花草与云雾的映衬下,如爽滑的红色肌肤,又如火焰一般艳丽。

石老师指着远处的红沙岭说:“《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其(指昆仑丘)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你看那像不像火焰山?”雨后的红沙岭红艳艳的,远远看去可真是像熊熊燃烧的火焰。

这里的丹霞地貌往往有翠绿的植被覆盖着,红绿相间,比其他地方的更美、更迷人。我痴迷地欣赏着,忽然发现这红绿相间、层次分明的峰峦好似层层垒砌的城墙。

石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淮南子·地形训》所说的“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而且,古代典籍中关于昆仑丘的记述,在析城山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的实物原型。

步行于红沙岭附近的横河镇劝头村,你可以看到一座座古朴的红石屋、一条条红石阶,还有那四合院内的红石板、红石桌……仿佛在诉说着悠远而古老的故事。这片红色土地所诞生的孩子,可谓真正的“赤子”了。

从村中老奶奶以及一对婆媳的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析城山人的那份真诚与善良。

国内有关专家认为析城山是世界唯一一处环形山,且山顶上有数不清的大小天坑,推测可能与陨石冲击相关。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解释女娲补天、盘古开天等神话故事的真实背景了。

(石永乐)

石永乐老师说,析城山海拔.5米,其顶峰圣王坪面积约10平方公里,若将圣王坪看作一个圆形,便可换算出析城山未塌陷时的海拔原本有多米,那绝对称得上华北地区第一高山。

四川的伏元杰教授在《蜀史考》一书中提到,“上党”的意思就是与天同党,这个“天”指的就是析城山。

俗话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呢。设想一下,在远古时代,高耸入云的析城山峰尖露出在海平面之上,遇到巨型陨石冲击,是不是会直接被砸中呢?

在析城山一家奇石、核桃工艺品店,我们还发现两块疑似陨石的大石头,试着搬动时,你会感觉到它有如铁块一般沉重。店主表示,这是偶然间在圣王坪找到的。

(疑似陨石的石头)

鳌背峰是析城山向西南延伸的一座巨峰,当地民间流传有“鳌背峰赛过天高”的谚语。远观其山形酷似巨鳌伏地。相传女娲为补天而断鳌足之后,巨鳌即伏地化作此山。鳌背峰东麓有一条峡谷,名银河峡,峡中五彩石广布,传说是女娲补天炼石处。流经峡谷间的一股清流,被称为五彩河。

五彩石的底色为红色,里面夹杂着白色、灰色、黑色、深红色等大小不一的石块,令人倍感神奇。

古往今来,沧桑巨变。

析城山已形成“龙脉之祖”神话传说、历史与特色文化、喀斯特地质地貌、河流峡谷、森林、亚高山草甸、观光农业、红色旅游等多个系列的旅游资源。

只要你亲身实践,就会惊奇地发现,在这里,不论身处哪一个方向,所看到的都是世界级的风景。

可叹,此行仅能略窥一二,他日定当换作不同角度,与之亲近,品味其独特韵味。

(结束析城山的研学行程后,相约阳城县文物博物馆,我们又见到了王小圣老师,并愉快地合影留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