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介绍 >> 正文 >> 正文

廉洁文化润阳城有声书第二十七期韦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12/21
北京皮肤病医院电话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22627.html
                            

阳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厚重,文化深远,其中以杨继宗为代表的“廉吏”文化,更对清廉阳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阳城县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编创了《廉洁文化润阳城》一书,该书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廉吏”因素,以历史朝代更迭为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独立完整的故事、深入浅出的感悟,从数百位阳城在外致仕者及外地来阳城为官者中选录了杨继宗、王国光、陈廷敬、张敦仁等40余名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发挥廉洁文化培根铸魂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打造“清廉阳城”文化名片。

朗读丨张静静

韦文英令箴言自警

节选自《廉洁文化润阳城》

韦文英,字本和,陕西泾阳举人,明嘉靖二十一年()出任阳城知县。

明嘉靖二十一年()年春,陕西泾阳举人韦文英出任阳城知县。这个韦知县很有意思,风尘仆仆一到阳城,他就马不停蹄地去城隍庙拜祭,并且在城隍庙里立石明志:太行巍巍,沁水潺潺,政有私枉,生不还乡。

这是一个向全县人民发出的公开承诺,表明自己公正执法、清正廉明的态度和决心。就有人私下议论道:“现在这些当官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都是使些障眼法来糊弄百姓。”

“可不是,有本事把那郝家和白家两掌柜的干掉,算他真是一个清官。”

“你们看着吧,不过三天两晌午,这个韦知县就和郝白两家穿一条裤子了,到时候,咱阳城的天才真正是‘黑(阳城方言把“郝”念成“黑”)白不分,危险(韦县)漫长’了。”

韦文英风闻这两句话,心里暗暗记下来。

回到县衙,韦文英把孙县丞叫来,笑着问:“听说这阳城有两个大家,一个白家,一个郝家,为什么这么有名,是有钱,还是有势?”

“大人你已经知道了?”孙县丞十分惊讶,“看来这郝白两家,本事就是大呀!”他叹了一口气,“我看大人在城隍庙里立石,真打算做一个清官,那我就实话说了吧。这郝、白两家依仗有亲戚在朝中做大官,在这阳城作威作福,说一不二,并且专门和县衙作对。知县大人如果依他之意,一个鼻子出气,那就好说。如果稍不如意,就专门欺凌、羞辱,百般构陷,不是丢官,就是走人……不瞒大人,在你来之前,已经有多任知县吃了这个黑白土豪的亏,大人你还是得小心提防着他们点……”

“这还了得?”韦文英拍案而起,“堂堂朝廷命官,成了他们的手中玩物,不行,立即撤查,先查查他们有什么罪行,擒贼擒王,有罪当诛。”

郝员外和白员外两个正想着新来的知县一定会前来拜府,没想到他们等来的则是县里前来清查他们的工作人员,当时大怒,发誓要给这个不知好歹的新知县一个下马威,让他趁早滚出阳城。但是,他们向亲戚告恶状的信还没有到达京城,韦文英就在阳城掌握了他们犯罪的证据,立即将他们审理收监,并上报刑部批复处斩。

郝、白两家亲戚在京得知,就知道他们已经太过,加之犯下大罪,谁也不敢再出面阻拦。韦文英在阳城一炮打响,名震三晋。

为了确保自己能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始终如一,韦文英专门请他的老师、时任南京光禄寺卿、著名的理学家马理撰写了《阳城令箴》。箴曰:

泾阳韦子,三辅之英。嘉靖壬寅,徂令阳城。

阳城有氓,孔顽孔谗。土芥视长,欲践且芟。

令乃莅事,惟廉惟公。明威之下,人服政通。

惟是顽谗,吁天作孽。御史明法,乃自取灭。

稂莠既除,良苗怀新。下民咸宜,长者尔亲。

毋自尔亲,奖能奖贤。山亏一篑,前功尽捐。

毋自民宜,尔依尔鸠。政或有失,化为寇仇。

毋自吾武,蹈善有庆。盍益勉旃,匹昔循良。

富之教之,益以无倦。毋安小成,止于至善。

嗟嗟阳城,师生意暄。徵予矢诗,爰著箴言。

他把老师写好的做官箴言镌刻于青石上,镶嵌在县衙大堂内墙壁,作为座右铭以自警。

除了公正执法,韦文英还十分注重行政教化,褒奖贤能,弘扬正气。他不仅旌表士大夫,把原杰、杨继宗等阳城先贤的名字业绩刊勒于碑石之上,而且树碑立传,表彰润城上伏村一个名叫王海的颇有善行的商人,为士绅农商树立榜样,引导民风惩恶扬善。在他任职期间,阳城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景象。因政绩突出,后升任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通判。退职归乡后,家无余财,田地房产并未增添,实现了他立下的誓言!

一纸《阳城令箴》字字珠玑、句句恳切,作为一种提醒、一份警示、一则师训,韦文英镶嵌在县衙大堂以自警,并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政有私枉,生不还乡”的公开承诺。时至今日,我们从中仍可以看到韦文英当年洞悉民意、体恤民情、情系民心、关爱民生的慈祥面孔,和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清官廉吏形象。可以说,韦文英阳城履新所做出的公开承诺和这份《阳城令箴》,不仅是传统官箴中的精华之作,也是古代吏治史上的优秀范例。

“口言之,身必行之”。这句话出自《墨子》,“言”,人所说之话,“行”,则是指人的行为,所为之行。原文为:“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告子认为自己有能力治理国家,墨子告诉他:“从政之人,嘴巴上说的,行动一定要做到。现在你口能称道而自身却不能实行,这是你自身的矛盾。你连自己都管不好,哪里能治理国家呢?”墨子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即明知故犯。一个人的行为反映人之本性,若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夸夸其谈而不付诸行动的人必将一事无成名不副实,于事则无成,于己则自毁,于社会则害莫大焉;只有言行合一,才是君子之为,为政之要。韦文英把老师为其所撰《阳城令箴》字镌刻于青石,镶嵌在县衙大堂内墙,作为座右铭以自警,一日三省自身,勇气令人钦佩,的确不同凡响。

公开承诺是一种颇具仪式感的诚信之举,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是干事创业的催化剂,可以驱动承诺者支全力以赴实现心愿,达到一个目标。韦文英时时以行践诺,不仅执法公正,还注重行政教化,褒奖贤能,弘扬正气,引导民风驱邪向善。在他任职期间,阳城呈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祥和景象,退职归乡时,则家无余财,当真实现了他的铮铮誓言!荀子云:“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在《大略》篇中,荀子把言和行的一致性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层面。所谓“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就是按言与行是否一致分出的等次;最好的“国宝”是说到做到,最劣的“国妖”则言行相悖,说一套,做一套。可见,古代思想家对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认识何等深刻。

“言必信,行必果”乃做人的准则和信条,使人心悦诚服,是团结合作的基础。只有言行一致,才会产生感召力、执行力和战斗力。“言必信,行必果。”典出《论语子路》。子贡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士”?孔子认为要是非观念明确,还要不辱君命,有做事能力。子贡又问: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则强调必须敬上恤下知孝悌。子贡再问:再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回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孔子认为,说话一定真心诚意,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这是一般人也应该做到的,但也可以算是士了。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起码应当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诚信守诺,恒定坚持,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今天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一贯,就很难立身处世,成就大业。因此,诚实无欺,有始有终,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要求弟子们成为管理社会的“士”,而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标准自然就要高一些。他把言信行果作为士人的底线要求,是希望他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绝不是固执己见、知错不改。在讲求言行一致上,无论是孔子还是墨子,都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一致。墨子不仅强调言行一致,而且很注意言行中的功利效果。他认为,言贵在行,不能付诸行为的话,不应多说;说得多、说得漂亮而不实行,那就是空言妄语。韦文英为确保自己能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始终如一,既有敢于接受监督的勇气,又有忠实践行《阳城令箴》的坚守和政绩,真正做到了言出必行、行必有果。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有着眼于当下,脚踏实地努力,让行动配得上自己说过的话,为曾经立下的豪言壮语负责任,方能取得成功!

言语诚实忠信,行为笃敬坚守,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在伟大正义的事业中,“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承诺,应当掷地有声。近年来,党员干部公开承诺,成为地施政的一道新风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