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介绍 >> 正文 >> 正文

晋城有大美而不言论晋善晋美的人文源头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9/12

作者:陈复

(国立东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编辑:张辰审核:曲龙龙

听闻晋城提出「晋善晋美」作为城市宣传的口号,显然这不只是一个风景旅游的广告,而是蕴含着城市精神的人文观念。首先,晋城的「晋」字来自《易经》中晋卦,「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易经·晋卦》)如此看来,「晋」字有着内在自明涵养的意思。那么,「晋善晋美」就意味着通过内在的人文化成,展现出外在蓬勃的善与美。还记得明朝大儒王阳明(—)在被贬龙场离京的时候,面对前来送别的同志湛甘泉(—)、崔子钟(生卒不详),迟迟吾行的〈八咏〉诗:「忆与美人别,惠我云锦裳。锦裳不足贵,遗我冰雪肠。寸肠亦何遗?誓言终不渝。珍重美人意,深秋以为期。」诗中用「美人」来彰显儒学同道的德性美,用冰雪来指喻其心性的质地纯净,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人文之美。王阳明同时深受一位北宋「美人」的影响,其在《传习录》的对话中,引用这位美人说法的次数与频率可谓不胜枚举,这位「美人」曾经在晋城担任县令三载,开创晋城人文的盛景,影响绵亘千年的晋城民风民俗,在泽州大地上培育出数不尽的文人志士,摹画出晋城人文历史的天空,这位「美人」就是被喻为「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的北宋鸿儒——程颢(—)。王阳明的离别诗不禁令人想起其在《传习录》中卷引用并着墨阐释程颢的智慧名言:「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二程集》)而程颢与晋城的渊源,都要从地处晋城城区北街办事处的古书院说起。

晋城古书院外景

图片来源

晋城市城区区委宣传部提供

在晋城这座城市里,提起名闻遐迩的「古书院」,让晋城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书院。因为古书院所在位置是晋城的一个优质煤田,长期以来对晋城的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古书院」让晋城人首先想到的是煤炭,不只是个采空区,更是高收入人群的住宅区。而古书院本来的存在意蕴如同轻纱薄雾般被淡化出人们的记忆,它虽然存在于高楼林立的市中心,却已经被雪藏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里。现代人每天在车水马龙里穿梭,在上班下班中忙碌,在「朋友圈」和「抖音」中消遣,急切地想认识这个世界的全部光怪陆离,却从来没有认真地认识过自己:「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看待人情世故?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更本来的样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这句话里的「水土」并不单单是指土地、水源与粮食,而是在这方土地上经年累月累积出的人文风气。这种文风如同空气一般,终日不能离开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些历史累积出的民风与良俗,本是晋城人一出生就置身其中的文化土壤,影响着人的价值判断、是非好恶与动静举止,晋城的善与晋城的美都是这块土壤里伸长的藤与盛开的花,早已在每一个晋城人的身上绽放,温暖着每一位异乡的人。

陈复教授参观晋城程颢书院留影

图片来源

陈复教授脸书

晋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被称为「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与「三晋门户」,可见这里常会经受战火流离的痛苦。北宋初年的晋城,经历唐末至五代十国七十多年的兵灾炙烤,使得社会失序与人伦崩解。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一行传序》描述这个时代说:「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北宋年间,山西的文教非常落后,朝廷中的官员们发现,每次举行的科举考试中,尽管有很多山西学子参加,但能中举的学子却寥寥无几。于是,时任谏议大夫的山西人司马光(—)就向朝廷提出建议,要求增加山西学子的录取名额。这个建议遭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提议不成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在上元县任主簿的程颢身上,程家世代为官,程颢又师从周敦颐门下,有着深厚的学识积累和政治历练。他同样有意愿来山西推广崇文重儒的风气,在司马光的举荐下,程颢调任山西任晋城县令。历史证明司马光慧眼识贤人。调任晋城的程颢,上任后即刻着手兴文教,尤其是办书院。他在任三年里,兴办乡学达七十二所,此后晋城一改往日习风,实现从「百年内无一人登科」到「登科者无数」(《明道先生行状》)的巨大转变,泽州大地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璀璨历史星河的政治与文化名人。

晋城古书院程颢塑像

图片来源

晋城市城区区委宣传部提供

程颢的执政秉性政教一体的风格。《论语》中说:「齐之以刑,道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道之以德,民有耻且格。」程颢为官行政,并不是一味的拿规章法律来管束人,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教化人、引导人。程颢在晋城担任县令的时候,《二程集》有记载「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意思是说,老百姓有事来找衙门办事,程颢都会叮咛其孝悌忠恕之道,使得百姓能明公德、知善恶美丑、有廉耻心。程颢虽然和程颐是兄弟,但是性格差异特别大。程颢轻松诙谐的谈吐风格,对于经典与义理的阐发讲解,常常能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做对话与连接。程颢为人态度温婉而亲和,不论是同侪、乡里还是学生都乐意亲近程颢。弟弟程颐则严肃而不苟言笑,与之共处不论老幼尊卑无不感到拘谨。其中有一个例子特别有趣,就是,一大堆人跟随程颢与程颐去一间寺庙参观,寺庙的正门关闭,左右各有一个侧门。所有的人都跟着程颢一起从左门而入寺,程颐一个人从右门进入寺庙,连程颐都说:「此是某不及家兄处。『盖明道和易』。」(《二程集》)程颢的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态度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被其弟子朱光庭(—)盛赞说,听程颢老师讲课就像沐浴在春风里。

晋城程颢书院内景

图片来源

陈复教授脸书

我曾在晋城听说,对他人最有乡土味儿的评价,据说是问此人「够不够意思?」或问「悍相不悍相?」这些评价与年龄无关、与经济无关、与社会地位也无关,却与忠义诚信有关,晋城同样历经战乱,历经文化浩劫,历经从农耕社会到工商业社会的兴衰变迁,晋城人对品格与德性的重视依然没有变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忠义孝悌,对晋城人产生着深入骨血的影响,只让人蓦然惊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晋城人的人情与温度,让人仿佛看见千年前,程颢在衙门中,对造访的乡野村夫,谆谆教导孝悌忠信之理;看见程颢在书院里,面对顽劣儿童,朗诵经典悉心引导;看见程颢在泽州大地上,铿锵奔走于建立乡学的劳碌身形,筚路蓝缕播撒人文的火种。待这些火种,星火燎原之时,使晋城从「民不知学」(《明道先生行状》)到「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行县诗》);从「中间几百年,无登科者」(《明道先生行状》)到「登科者无数」(《明道先生行状》);从民风粗野,百姓「武而少文」(《明道先生行状》)到「虽穷乡曲巷,时闻弦诵声」(《明道先生行状》);让泽州如日中天发展出「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行县诗》)的人文景象。据史料记载,金元间泽州一带仅状元就有数位,进士上百名,最有名的有元好问(—)、李俊民(—)、郝经(—)、贾鲁(—年)、刘昂宵(生卒不详)、秦略(生卒不详)。再到明清时期的沁河流域的中举高峰,造就吏部尚书王国光(—),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记录说:「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进士两千五。」陈廷敬在他的一本著作《午亭文编》中说,泽州一带君子向学之风,都源自于北宋程颢兴办文教。

晋城古书院内景

图片来源

王学安拍摄

我因受到我的弟子知行书院张辰山长的邀请,数度来到晋城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演讲,第一次踏上晋城的土地就深受感动,期间与晋城人有着绵密的交往与互动,对于晋城人温文尔雅、好客有礼的谦和态度印象深刻,这一改我对北方人粗犷的刻板印象,遂而对于晋城人民风民德的养成,有了特别的兴趣,并实地踏查晋城文教的源头。经过打听,才知道晋城现存着北宋鸿儒程颢人生中开办的第一座书院——古书院,于是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这座珍贵的历史古迹。走进这间书院,感受着院落里,历经战火更迭的千年沧桑,与这所质朴的书院一起,在静默里,聆听书院里每一片砖瓦的往事、聆听书院外闹市里的熙来攘往。站在古书院里,晋城尘封千年的山河岁月被翻开,依稀中看见程颢勤于政事、致力兴学的身影,爱民如伤的关切目光,透过千年尘埃依然凝望着晋城的物转星移、世事变迁。此后,我带着「寻宝」的心态,三年间,我的脚步踏遍晋城知名的人文景观,游览过幽雅素静的千年古刹青莲寺;眺望过气势磅礴、雉堞林立的皇城相府;攀登过峭壁险峻、双峰对峙的奇魅珏山……但是,能够被称作晋城人文之美不竭源头的地点,就只能是这所隐没在繁华闹市里的古书院,这里没有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更没有重峦叠嶂的山景衬托,这里却寓居着程颢这名伟大儒者炽热的心与高洁的魂。

陈复教授与弟子张辰合影留念

图片来源

陈复教授脸书

一个人要有一个人的精神,一个家庭要有一个家庭的家风,一个城市更要有一个城市的灵魂。晋城的城市灵魂,就应该是程颢在晋城所教化的忠义之理与孝悌之风。古书院历史有过三次重建,金亡后,泽州郡守段直(生卒不详)邀请「程氏门人」李俊民重返晋城兴办教育,并于元顺宗至正二年()重建明道先生祠堂。明朝时期,随着程朱理学被奉为正宗官学,各地的书院迎来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此时的程颢书院开始趋于完备并延至后世。万历四十八年(),泽州知州王所用(—?)立志继承程颢遗教,在书院原址重建「文昌书院」,文昌书院的修建,使得晋城的书院发展达到一个巅峰。程颢创办的书院在沉寂百年后,迎来了又一次辉煌。清光绪初年,书院更名为「明道书院」(程颢号明道)。而晋城市于年开始书院修缮工程,更拉开现代晋城复兴儒学的帷幕。重建这间书院,重建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青砖黛瓦与窗棂石柱;重现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却维系着社会和谐平安的忠孝节义。这些忠孝节义,不只蕴含着美德与伦理,她保护着每一个人,尊重着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能爱与被爱的位置;使得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庄严而和谐的大同世界,就是文化的中国,这样的精神资产跨越地界与国族,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归宿。

想要认识晋城的善、晋城的美,尤其认识晋城人自己,就不得不回溯晋城的人文历史,不得不从程颢对晋城教化影响开始来认识晋城人,了解古书院给晋城带来的开天辟地、经久弥新的改变,了解程颢来到晋城产生的影响,如何一直延绵到今天。如果千年前没有程颢的播种,晋城人的风貌可能是长治人,可能是太原人,也可能是河南人,但绝不可能是温和有礼「晋善晋美」的晋城人。据闻在年9月份晋城召开的「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山西省省委书记楼阳生说:「中华养生文化历来强调,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居以养气、食以养形。」并提出「六养」观,即:养心、养身、养性、养神、养老、养成,分别对应的是心态与心灵、生理健康、文化涵养、精神与信仰、孝道、青少年人格培养。我们鉴古观今,能够把「六养」融会为一炉的实体机构,只能是书院。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篇》)千年前的晋城正因为有程颢建书院,从而兴教化,晋城周边地区包括河南在内的学子纷纷慕名而来,甚至郝经的六世祖郝从义从太原举家南迁到书院,因为当时迁居来此学子很多,因此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这就是「书院村」,该村落一直延存至今。我觉得古书院应该就此正名成「明道书院」,晋城要善用明道书院的人文资源优势,兼顾晋城独特翠峰叠峦的自然环境,通过恢复书院的功能与建制,重现中华人文的气韵与精神,建构并复兴出教养一体的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如此晋城的善有了源头,晋城的美有了体现,内有实而外有华,这应当是晋城表里如一的「晋善晋美」。晋城有大美而不言,但已是时候,该告诉社会这大美的源头了。(本文作者国立东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作者简介

陈复

现任国立东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中华本土科学会副理事长。台湾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海峡两岸心理咨询协会创会理事长,第六届亚洲周刊全球杰出青年领袖,曾任台湾宜兰大学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教育部高中生命教育学科中心咨询委员,致力于倡导心学复兴中华文化。

文章精选

1.《经济日报》报导:东华大学陈复教授荣获第六届全球杰出青年领袖大奖

2.跟生命对话的学问⊙陈复

3.罗生门中的职人风骨⊙陈复

欢迎在文末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