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山西阳城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坐落着一座充满皇家色彩的古建筑群。这座宅院就是由康熙皇帝御笔题名的“皇城相府”,宅院的闻名也是由于这里曾是编撰大型字书《康熙字典》,并任总阅官及曾任乾隆皇帝老师的陈廷敬的祖居地。
但是,在陈廷敬出现之前,这座宅院及陈氏祖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陈氏家族又是因何从开始的放羊为生到今天的发扬光大的呢?来深度挖掘一下那些导游不曾讲解的背后历史。
山西皇城相府第一道城门我是年冬天去拜访的这座名府,时间暂时先退回到公元年。当时陈氏的八世祖陈林带着一家老小沿途乞讨,走了差不多半个月时间,从德州迁家来到了一个叫中道庄的地方。在此地落脚之后,他们一家开始是以放羊来维持生计的。后来发现当地的煤矿很多,就做起了挖煤冶铁的生意。
因为阵氏族人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当家里面经济稍微有点好转之后,就把除开生活的基本所需用钱以外,都投向了教育。这样历经数十年之后,陈氏族人成了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并开始鼓励后人逐渐走向仕途,也因此陈氏家族彻底改变了门风。
皇城相府内牌坊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更是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共出现了41贡生,19位举人,9名进士,6人入翰林院。这个村庄承袭着儒道的伦理道德关念,希望后人读书执礼并绵世振家,这也是中国人一直以来恪守的生活观念。
到了明朝时期,继陈林之后的第七代子孙中,有一位叫陈昌言的陈氏族人,也是因为他的出现,才有了今天的皇城相府。
陈昌言出生在崇祯年间,正好赶上明朝烽烟四起,战乱频发,朝不保夕的时候。陈昌言也由于战乱,被迫返回老家中道庄。
山西皇城相府内景当时已经是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为了保护族人的性命和财产,就委托陈昌言筹划修建城堡。因为陈昌言是举人出身,博学多才,对建筑风水学也十分精通,所以他就应承下来,开始了对古堡的选址。历经数年后,建成了今天的皇城相府的内城,取名为“斗筑居”。斗筑居是陈昌言自我谦逊之意,他把这么大一片官居民宅混居在一起,即能打仗御敌,又可藏人聚财的地方,比喻成一只小斗。当时,可能只有这种文人辈出的山庄才能建设出如此有智慧的古堡,足以看出陈氏族人教育的后果。
而这斗筑居就是皇城相府的前身。
山西皇城相府内景图片上最高的建筑名叫“山河楼”。公元年,古堡还在建设之中,战火的烽烟就烧到了这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中道庄。促使阵氏族人加快了对古堡的建设,并凭借他们这些年积累的经验,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在中道庄里,修建起了一座面阔11.3米,厚8米,高33.3米,相当于今天七层楼高的避难所。陈氏族人为它取名“河山楼”。
山西皇城相府内景当年的农民起义军攻过来时,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大又坚固的建筑,围攻数十日,却始终攻不下来,只有撤军。
我们不禁好奇,陈家多人被围困在河山楼里,吃什么喝什么,为什么没有一个人饿死?原来在河山楼的地下室里有碾、有磨、有挖好的水井,这里可以储存大量的粮食,还可以磨面做饭。是不是不由得让人连连赞叹陈家人的智慧?
山西皇城相府内景后花园正是因为陈氏族人饱读诗书,才能有此智慧和能力建造此庞大的工事躲避灾祸,如今的河山楼也已经成为了皇城相府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了。
虽然天气严寒,游客游玩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我们来到位于河山楼旁边的藏兵洞。虽然河山楼第一次阻止了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但是随着战乱的加剧,陈氏族人认识到,只凭一个山河楼,是很难在敌人的下一次入侵时,保护全族人的性命的。
山西皇城相府内景河山楼藏兵洞所以他们围绕河山楼,开始修建一座用于工事防御的城池。首先是开始修建坚固的四周城墙,这就是中道庄的第一道屏障,接下来是城门,共九道城门,九门九卡,戒备森严。然后又在河山楼旁边修了一座像窑洞一样的建筑,它就叫藏兵洞,就这样,皇城相府的内城已然全部成型了。
陈氏家族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让全部族人在乱世之中能安然无虞,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做到让整个家族发扬光大的呢?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下篇文章继续,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下面评论区里来探讨和抒发您的观点和看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