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优势 >> 正文 >> 正文

清代范蠡陈廷敬身居高位,为何还能独善其身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4/1/14
中医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28/6131793.html

陈廷敬:珍儿,我告诉你那叫什么鸟?

珍儿:老爷,您耳朵没聋呀!

《大清相国》主人公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陈廷敬。初入官场的陈廷敬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得到许多人赏识,但其正直,倔强的性格也为其惹下了诸多麻烦,多次险遭杀生之祸。当年恩师卫向书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李祖望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朝臣们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迟早要赴明珠和、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人的后尘。

等--玉在匣中,只待时飞

陈廷敬的仕途极其坎坷,要从科举考试就开始了,真是命途多舛。乡试就被人抓进了冤狱,会试又因阴差阳错听到了不该听的行贿受贿事情,卷入了科场贪污案中,虽然被陷害追杀,但最后都转危为安。好不容易熬到殿试,原本属于他的状元功名,又被安排给了别人。因为科场贪污案庄亲王的儿子问斩,庄亲王怀恨在心,索尼和鳌拜设计想借刀杀了“卫向书、陈廷敬和明珠”三人。皇上为了平息事态,又不想让以庄亲王为代表的贵族们肆意妄为,所以只能找个借口,让时任左都御史的卫向书回家养老,算是暂时保住了陈廷敬和明珠。

  在恩师卫向书准备离京回乡时,陈廷敬前来送行。卫向书借机向陈廷敬说了乡试时救他出冤狱的前因后果以及殿试不点他状元的原因。同时也向他传授了一个“等”字。卫向书告诉陈廷敬,官场宦海沉浮难料,他少年得志,恩宠太重并不是好事,宦海无涯,要慢慢熬。

这个“等”字,就是想告诉陈廷敬,你确实能力很强,但是少年得志并不是好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官场复杂,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有能力者居之,展示出过于强大潜力的人,容易被人扼杀在摇篮里,空有能力,没了性命也是空。所以,要经得起耐心等待,不要过于心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看清周边的环境和敌人,看准了时机再发作,会更加安全。卫向书为官几十年,看得比较透彻,可惜以陈廷敬的阅历是很难去理解的。

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字是陈廷敬岳父李祖望教给他的。也就在卫向书离京不就之后的一次闲聊当中,李老先生对自己的女婿说道:“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世人常说任劳任怨,想您二位都不是疏懒之人,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得有忍功啊!”

陈廷敬道:“卫大人教我一个等字,说的也正是爹的意思,叫我慢慢儿熬。如今爹又教我一个忍字。我会记住这两个字,耐着性子等,硬着头皮忍。”

  好一个任劳又任怨。卫向书看来是深谙此道,在皇帝牺牲他来平衡与王爷之间的关系时,他也坦然接受,看来就是十分任怨。

  稳--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

稳,即交人要稳,办事要稳,看风向尤其要稳。受了恩师和岳父的等字和忍字,陈廷敬在官场又走了十几年,渐渐地自己又悟出了一个“稳”字。主要在于陈廷敬不站队,不结党营私。在陈廷敬负责的案件中可见一斑。

第一、当他在查山东巡抚富伦时,虽然查出了罪证,但是他知道由于富伦的母亲就是皇帝的奶娘,背后又有当时首辅大臣明珠的撑腰,所以即使富伦有欺瞒朝廷之嫌,皇帝也不会对其治罪,所以陈廷敬“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最终把一切罪责推到了富伦的幕僚孔尚达的身上,又让富伦自己写了请罪的折子。还教他呈上赋税的新法以及革除国家义粮下发的弊病将功抵过,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他看清楚了朝廷的风向。

第二、巡视山西阳曲,查百姓自愿捐造龙亭一事,阳曲知府戴孟雄好大喜功,意欲借建龙亭一事讨好皇上,而所需银两来自于大户,在阳曲每年都能完成上缴钱粮,都是因为大户统筹的方法,陈廷敬考虑到现在朝廷正在准备攻打平西王吴三桂,急需钱粮,可以将此方法传播到各省借鉴,因此就递上了折子,但后来通过考察发现,这一方法不过是乡绅与官府勾结,压榨百姓的方式罢了,于是即刻又补上了一道折子,但哪知明珠的故意陷害,致使皇上将前道折子发出,使陈廷敬在皇上眼中落下了一个出尔反尔的印象。在处置了戴孟雄一干人以后,陈廷敬回到朝廷,屡屡想让皇上废止大户统筹,但急需钱粮的皇帝一切以平息吴三桂为中心,自然不肯,最后借张鹏翊反对一事,将张鹏翊流放伊利,又暗中指使张英参陈廷敬,被贬回家,此时也恰陈廷敬母亲病逝,回家守孝三年。

第三、宝泉局铜料亏空案中,牵涉出历代宝泉局监督渎职一案,,陈廷敬查明了真相后,深知皇帝目的只是希望能够解决铸钱的问题,并不想真的去追究谁的责任,因为涉案人员大多已官至高位,国家不可能一下子处置那么多大臣,因此陈廷敬也只是重点解决铸钱的问题,同时帮皇帝找了几个替罪羔羊,如查杀了恶霸炉头向中,奸商全义利记苏如斋,渎职官员科尔昆等,就迅速了解此案。在此案中,陈廷敬显示出了其在理财上的才能,被皇上任命为工部尚书。

第四、巡视云南,查挪用库银一案,云南巡抚王继文是深受皇上认可的一任地方官员,皇帝刚刚才擢升他为云贵总督。但在此案中,陈廷敬不仅查处了王继文挪用库银,更是意外查获王继文私藏吴三桂败后的金银、粮食等物资。此案发生的同时,陈廷敬的亲家张汧也因贪污行贿落狱,家人求其相救。

因为王继文一案,皇上非常愤怒,不是对王继文,而是对陈廷敬,“陈廷敬查处问题,也即意味着自己失察”,作为一国之君,怎能容忍人臣比自己强,又怎能允许自己不完美,愤怒的皇上,甚至招来正在狱中的张汧,只是要找出陈廷敬的毛病。陈廷敬知晓以后,自然明白皇上的不满,也因此在皇帝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识时务”。有了认错,皇上对陈廷敬的忠心还是信任的,因此,就借张鹏翊之口,参倒了皇上早想除去的首辅大臣明珠,在这一过程中,皇上显示出了对陈廷敬的充分信任,但正因为如此,陈廷敬明白自己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选择了退回家中避嫌,在山西老家的这段时间,父亲安然离世。

皇上西巡的时候,让陈廷敬回去任职,讲到准备攻打葛尔丹,正是用人之际,因陈廷敬在理财上的才能,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当年陈廷敬想参掉明珠时曾试探过皇帝,称明珠为相国,皇帝恼怒道:“大清朝何来的相国!?”而后来,皇帝竟然当着所有朝廷大臣称陈廷敬为相国,可以看出,后来康熙对于陈廷敬是信任有加。在不断地历练之后,陈廷敬变成更加老谋深算,更加地稳了。

  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一个人的狠,往往都是被逼出来的,常常等机缘巧合,逼出了他的狠。康熙决定南巡时,派陈廷敬先行暗访地方是否借机巧立名目苛捐杂税或铺张浪费。陈廷敬果然又暗访出了一系列案件,抓住了很多人的把柄,所牵涉人数多到皇帝都不愿意处理的重大行贿贪腐案,于是他在幕后布置最为精彩的连环互参案。

首先,陈廷敬意会徐乾学参掉索额图;又让杭州知府刘相年借张鹏翮监察御史的身份参掉浙江总督阿山及徐乾学;抓住索额图及高士奇欺君的把柄,让其两人互相参本,高士奇还顺带参了太子胤礽;最后皇帝气的眼睛里都冒着血丝,大骂道:“混账,王八蛋!朕带他们至诚至礼,他们还要贪,还要欺朕!”。

最后互参的结果是索额图、徐乾学、阿山、高士奇等大臣一律被就地免职。皇帝哪里知道这次的大臣们参来参去,都是陈廷敬一手谋划!本次陈廷敬清除掉了官场上的老对手,摇身一变成为了康熙朝晚期的首辅大臣。

陈廷敬起起落落几十年,可谓厚积薄发,几十年的政治智慧和演技超常发挥,在幕后导演了一出杀人不见血的大剧,足见一个“狠”字。但是如果没有前面几十年的等、忍、稳,光一个狠字是无法帮助陈廷敬除去朝廷的奸佞之人,所以此处虽然光说一个狠字,但是却离不开前面等、忍、稳的积累和智慧,缺一不可。

隐--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隐字,多亏二夫人月媛时常提醒他。65岁的陈廷敬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文官之首,位极人臣。康熙对陈廷敬的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还在早朝时称其为老相国,非常信任,甚至有一些密奏都让他看。月媛觉得自己的丈夫似乎越来越像当年的明珠,十分担心,于是多次提醒陈廷敬要多加注意,毕竟伴君如伴虎。陈廷敬也就不以为然信,在朝党上变得更加直言不畏,与皇帝争论官员的俸禄过低而导致贪污,他甚至用红透的枣且有可能烂透的心,来比喻当今的朝廷风气,皇帝气道骂陈廷敬是老糊涂,陈廷敬当即晕倒在地。后来陈廷敬经常装病不上朝,有次真的牙痛后,却突然变成了“聋子“,最后他向皇帝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要求,皇帝也恩准了。离开了京城回到阳城老宅,正直春好时节。

他喝着茶,忽听树上有鸟鸣声,笑道:“珍儿,我来告诉你那叫什么鸟。”

珍儿又惊又喜:“老爷,您没有聋啊?”

家人才发现其实陈廷敬并没有聋,只是装聋,至此,隐字决修炼到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大清相国名垂青史,为官之道、职场之道、人生之道。值得我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借鉴。毕竟,人心如原草,良莠俱生。去莠存良,人皆可为尧舜;良灭莠生,人即为禽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