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三千年看陕西,地上三千年看山西,山西是个常去常新的地方;并且从北京出发,也有几个地方能在小短假出行。
如下图:大同,太原及周边,平遥及周边;高铁或自驾;最下面就是皇城相府所在地阳城,没有高铁,距离也较远。
这次行程只有四天,主要是回家;能够去皇城相府,也要感谢张老师,他知道我一直都想去,于是不顾连续几天开车辛苦,带着我去了了个愿。
皇城相府,真名中道庄,清代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之后号称康熙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我对皇城相府感兴趣,也完全是因为对陈廷敬的崇拜;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伴君一生,能够得到善终,去世后皇子扶棺进村,佩服吗?再看他家族,据传明清两百多年里产生41位贡生,19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为翰林,人才辈出,称为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这是陈氏家族介绍
始祖,很有远见,重视教育
这也让我想起一本书《金翼》讲的是福建的两个家族兴衰;作者父亲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从商者,并未让儿子像一般家族一样子承父业,而是让他读书,这让他的家族适应了新的发展,家族兴旺;与另一个衰落的家族形成鲜明的对比。
陈家始于皇城相府旁边的郭峪村,家族越来越大了才又出来建了皇城相府,陈廷敬小时候也是在此村长大的。
家族第一个读书人,做官人
陈廷敬爷爷
陈廷敬父亲
这个家族,世代积累,勤俭节约,广施恩德的品质才造就了陈廷敬及兴旺的家族。
皇城相府,虽然是陈廷敬故居,但并非全部由他所建,否则康熙饶不了他吧。
我们到达皇城相府已是下午两点多,到那后发现周边还有不少其它景点,比如九女仙湖,郭峪古城,海会书院,佛国仙境等,只是时间有限,只能直奔主题。
皇城相府门外的佛国仙境,看这直梯和介绍,很想爬上去感受一下。
比起王家大院35万平米,皇城相府只有3.6万平米,整体面积不算大,没有王家大院那般宏伟。但是从外部看这里的建筑层次非常丰富,我由其喜欢这一排排藏兵洞的设计;从内部看,处处都散发着书香气息,当然有不小部分都是景区商业化而为的。
上面整整齐齐的一排类似窑洞的是藏兵洞,不仅方便防御,也能当做屯兵营房,储物仓库;想到福建土楼具备更加完善的防御功能,以前的建筑让人深刻感受当时的战乱,人们活着不易;我们80后夹缝中求生存算得了啥!
陈廷敬,《康熙字典》总修官
在故居里专门设置了字典博物馆
地上都是生僻字
最后,皇城相府,我还是愿意叫他真名中道庄,现在的皇城相府被景区集团包装得太厉害,在品牌塑造上做得还是可以的,包括在电视剧里插入陈廷敬的戏份,虽然不多却对于他的清正展现得恰到好处。也许由于品牌宣传上耗费太大,着急收益,景区的商业化手段显得太着急而变形,与原本塑造的品牌形象不符。
比如把陈廷敬爷爷的居所麒麟院当成付费算命的地方;一个叫相府庄园的景点,完全是正在建的不完整农庄式园子,可是却强制套在门票里,不仅浪费时间,要进去还得像是早高峰进北京地铁一样一道道绕过他的商品展示柜,看来他们完全没有了解消费者心理;景区内每天还有几次的接驾表演,可能不低的门票也含了这个演出,我对此类活动没啥兴趣,不知道这样的表演是否能演出康熙皇帝的气势,还是在心里保留一份美好。来此静静体验历史留下的痕迹就好了。
说到这,也不得不说一下郭峪村,也叫郭峪古城,陈廷敬小时候住的地方,就在皇城相府不远处,遗憾的是我们时间着急并未进去参观。
郭峪村由唐至清,村内考取功名者多达八十余人;民间有"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的美誉。特别是明清两朝,包括陈氏家族在内,这个小村一共产生了十五位进士、十八位举人,也出现过一门四进士的科举世家和担任侍郎等职的官宦人家。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现仍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40院、余间。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标式,斗拱层叠,样式华丽,等级很高。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
可是因为在皇城相府景区旁边(广告打得太狠),一直被游人忽视;其实郭峪古城的历史更为悠久;另外古城内至今仍有村民居住,其原始的古城面貌也得以保存至今。
因此,区别于皇城相府纯商业化模式,郭峪古城则更能显示出地道山西古城堡的特色。以前只觉得江南处处是书香,不知道山西还藏有这么一个书香厚积的郭峪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