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优势 >> 正文 >> 正文

刘健雄丨横浦集校勘献疑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3/4/3

《横浦集》校勘献疑

刘健雄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

摘要:《横浦集》为宋代学者张九成的文集,由杨新勋先生整理为《张九成集》的一部分。其整理可以说是相比前人有所精进,但仍有一些疏漏处。文章拟以杨新勋整理本为中心,就该集校勘提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在将来重新出版时所有帮助。

关键词:《横浦集》;校勘;献疑

一、《横浦集》的传世版本及引用文献简介

张九成因与秦桧政见相左,被秦桧贬谪至江西南安军横浦十四年,在贬谪横浦期间,张九成自称“横浦先生”,在其去世后他的诗文被其门人郞晔整理为《横浦先生文集》,明清以后称《横浦集》。

《横浦集》现存古籍版本分别有宋刻本、明万历四十二年吴惟明刊本、明万历四十三年方士骐刊本、四库全书本。《横浦集》的最早编订者为张九成门人郞晔,杨新勋[1]前言23、祝尚书[2]认为现国家图书馆所存宋刻本为绍定二年前后的翻刻本(下文简称“宋本”),《中华再造善本》据此本影印,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明万历四十二年新安吴惟明重刻《横浦集》(下文简称“吴刊本”),底本为焦竑家藏本。吴刊本之次年,方士骐有重刊本(下文简称“方刊本”)。四库全书所收《横浦集》底本当即吴刊本。选入张九成文赋诗歌的诗文总集有《石仓历代诗选》、《宋诗钞》、《历代赋汇》、《宋元诗会》、《南宋文范》。选入张九成文章的诗文总集有宋刻本《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下文简称“《国朝》”)、《南宋文范》。宋黄伦《尚书精义》、宋夏僎《尚书详解》、宋陈大猷《书集传或问》、明王樵《尚书日记》等《尚书》学著作引用了部分《书传统论》文字。《自警编》、《永乐大典》、《十先生奥论注》、《群书考索》等也选入了一些张九成的文字。

张元济于民国十四年曾据吴刊本影印并附有校勘记和跋,该校勘记和跋收录于今人编辑的《张元济全集》第十卷中。《横浦集》的诗和文之前分别由《全宋诗》、《全宋文》标点出版,《全宋诗》底本为宋刻本,《全宋文》底本为吴刊本。《横浦集》第一次被完整以标点本呈现则是杨新勛先生整理的浙江文丛《张九成集》本。杨本在借鉴张元济、《全宋文》校勘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其校勘是谨慎的。但其误校、失校情况仍然存在。笔者在通校宋刻本、宋刻本《国朝》、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全宋文》、《全宋诗》、《张九成集》本,同时参考四部丛刊景宋本《张状元孟子传》、张元济校勘记以及其他选入张九成诗文著作的基础上,对整理本的整理存在的问题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今条举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二、诗歌(卷一~卷四)

1.《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韵》:“只今定何在?腐骨久已朽。”[1]21此处校勘记为“‘在’原作‘间’,据四库本改。”[1]25

按:“在”,宋本、吴刊本、方刊本、《宋诗钞》[3]卷五十作“间”。《陶渊明集》中有《连雨独饮诗》,诗中有“世界有松乔,于今定何间”。下文有“籬菊师渊明”之句,此处引用陶渊明诗句是毫无疑问的。

2.《即事》:“幽树晚山色。”[1]41

按:“树”,宋本、吴刊本、方刊本、《石仓历代诗选》[4]卷一百九十七、《宋诗钞》[3]卷五十、《宋元诗会》[5]卷三十七均作“事”,惟有四库本作“树”。

三、《书传统论》(卷六~卷十一)

1.《胤征论》:“且《史记》云:‘帝太康崩,弟帝仲康立。仲康崩,子帝相立。’”[1]73此处校勘记为“‘仲’原作‘中’,据四库本、《全宋文》改,下同。”[1]76

按:两处“仲”,吴刊本、方刊本作“中”。《史记·夏本纪》:“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中康崩,子帝相立。”[6]11此处的“中”字不误。

2.《微子论》:“死者非讦”[1]97。此处校勘记为“吴刊本、方刊本‘讦’作‘訏’,四库本作‘激’”[1]

按:“讦”,宋本作“訏”,吴刊本、方刊本作“讦”。“訏”有“诡讹”、“大”、“夸”之意。“讦”有“攻人之阴私”、“面斥人以言”之义。[7]据上文可知,此处的“死者”为比干,比干“直谏以警纣”、“守死节”,自当不是《论语·阳货》中所称“讦以为直者”[8]。黄伦《尚书精义》卷二十三所引《微子论》作“讦”[1]。

3.《旅獒论》:“其事君也,犹子事父母也。”[1]

按:宋本、吴刊本、方刊本“子”下有“之”字,明·王樵《尚书日记》所引《旅獒论》有“之”字。

4.《微子之命论》:“而使后世至此极也,悲夫!”[1]

按:“也”,宋本、吴刊本、方刊本作“矣”,四库本作“也”。卷八《微子论》:“商之乱,至此极矣。”[1]97《孟子传》卷一:“是其所谓恤民者,至此极矣!”[1]《孟子传》卷三:“安得不举疾首蹙頞而相告病乎?至此极矣!”[1]“至此极矣”四字张九成常用,此处“矣”字不误。

5.《多士论》:“使之有感动之心,而无闘狠之意”[1]此处校勘记为“‘闘狠’原作‘很’,据四库本、《全宋文》改。”[1]

按:“闘狠”,吴刊本、方刊本作“很”。“很”二字自来《毛诗故训传》:“,很也”。而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是这么解释的“很者,忿争之名”。宋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三十:“悉能和谐,使无很”。

6.《文侯之命论》:“晋文公与郑武公乃即申侯,共立宜臼。”[1]

按:《尚书正义》卷二十:“晋文侯与郑武公迎宜臼,立之,是为平王”,黄伦《尚书精义》卷四十九[1]以及夏僎《尚书详解》卷二十六所引《文侯之命论》均作“晋文侯与郑武公乃即(与)申侯”,此处“文公”应为“文侯”之讹。

四、《状元策》(卷十二)

1.“非若顺风扬帆一求快意而无所归赴也”[1]此处校勘记为“原作墨丁,据吴刊本、四库本、《全宋文》补。”[1]

按:“一”,《国朝》卷五十四作“止”。“止”、“一”二字在此处意思皆通顺。《国朝》是宋庆元刻本,年代上早于宋本、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等版本,此处从《国朝》添加上“止”更为合适。

2.“集骨如山矣”[1]

按:“集”,《国朝》卷五十四、宋本、吴刊本、方刊本均作“积”,此句四库本无,因涉及民族敏感问题为馆臣所删。古籍中无“集骨如山”的用法,只有“积骨如山”的用法。

3.“其强者至有天下大半”[1]

按:“大”,《国朝》卷五十二、宋本、吴刊本、方刊本作“太”。“有天下太半”一语原自《史记》和《汉书》。《史记·项羽本纪》:“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6]69,《汉书·高祖纪第一上》作“今汉有天下太半”。

4.“亦何足与元海、苻坚比?”[1]

按:“与”,《国朝》卷五十二、宋本、吴刊本、方刊本作“以”,此句四库本无,因涉及民族敏感问题为馆臣所删。且上文有“亦何足以秦、隋比。”[1]可见“以”字本不误。

5.“意将颂诗读书”[1]

按:“颂”,《国朝》卷五十二、宋本、吴刊本、方刊本作“诵”,此句四库本无,因涉及民族敏感问题为馆臣所删。宋刻本《横浦集》和四部丛刊本《孟子传》中“诵诗”或“诵其诗”一语前后出现了七次。《孟子传》卷二十五:“此盖诵诗读书,想像其音容”,《孟子传》卷二十八:“吾将如之何,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1]“颂”字在宋刻本《横浦集》中仅出现一次,卷十四《春秋讲义》“夫子自卫反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在《孟子传》中出现四次,除一处为经解前的《孟子》经文外,其他三处均指《诗经》中的《颂》,并无“诵读”之义。《四书章句集注》:“颂诵通”[8]。

6.“沐猴而冠”[1]

按:“而”,《国朝》卷五十二、宋本、吴刊本、方刊本均作“带”,此句四库本无,因涉及民族敏感问题为四库馆臣所删。冠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动词为“戴着帽子”之意,名词为“帽子”之意。下文“爰居闻乐”与此对仗,“爰居”对“沐猴”,“闻”对“带”,“乐”对“冠”,此处应为“带”,而非“而”。

7.“凡攻卫战斗功在有司者”[1]此处校勘记为“‘卫’原作‘冲’,据四库本、《全宋文》改。”[1]

按:“卫”,《国朝》卷五十四、吴刊本、方刊本、《全宋文》[9]均作“冲”。宋代文献中“攻卫”一词中的“卫”字多数为名词,无保卫之义。

8.“吾其以此为法乎?”[1]此处校勘记为“‘法’原作墨丁,据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全宋文》改。”[1]》

按:“法”,《国朝》卷五十四作“规”。《国朝》是宋庆元刻本,年代上早于宋本、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等版本,此处从《国朝》添加上“规”更为合适。

9.“伊戾闻于唐而唐危”[1]

按:“闻于唐而唐危”,《国朝》卷五十四、宋本、吴刊本、方刊本均同,四库本作“闻于宋而宋危”。根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记载,伊戾为宋国阉人,向宋君诬陷宋太子,最终迫使其自杀。[10]5日本藏宋庆元间活字印本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引用《状元策》作“闻于宋而宋危”。宋刻本《横浦集》为绍定翻刻本,庆元年号在绍定之前,此本《鹤林玉露》年代上早于宋刻本《横浦集》,两处“唐”应为“宋”字之讹。

五、《迩英春秋进讲》《春秋讲义》《孟子拾遗》(卷十三~卷十五)

1.《迩英春秋进讲》:“口容则正”[1]。此处校勘记为“‘正’原作‘止’,据四库本、《全宋文》改。”[1]

按:“止”,宋本作“正”,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全宋文》[7]作“止”。《礼记·玉藻》作“口容止”[10],“正”为“止”之讹。所以应从《礼记》、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全宋文》将“正”改为“止”。

2.《春秋讲义》:“不授之司盟”[1]

按:《十先生奥论注》、《群书考索》所引之《春秋讲义》作“授之私盟”,上文“盟于蔑”与此相合。宋刻本衍“不”字,讹“私”为“司”。下文“或书其同盟”,《奥论注》、《群书考索》作“或书其私盟”,“同盟”当为“私盟”。

3.《春秋讲义》:“夫旧史自得之鲁国,而春秋乃传诸门人弟子”[1]此处校勘记为“‘得’字原作墨丁,据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全宋文》补”[1]

按:《十先生奥论注》所引之《春秋讲义》作“夫旧史自付之鲁史(国),而春秋乃传之弟子”,下文“此鲁史者也,此付之鲁国者也”与此相合,则此处所缺之字应为“付”字。

4.《春秋讲义》:“鲁旧史书孙林、宁殖也”[1]

按:《十先生奥论注》、《群书考索》所引之《春秋讲义》“林”下有“父”字。孙林父为春秋时代卫国大臣,《左传》、《国语》、《公羊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均记载有他的史料,《国语》作“孙林甫”,其他均作“孙林父”。“父”、“甫”二字皆为对男子的美称。

5.《孟子拾遗》:“使民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1]“使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1]此处校勘记为“‘粮’原作‘囊’,据四库本、《全宋文》改。”[1]

按:两处“粮”字,宋本、吴刊本、方刊本均作“囊”,第一处校改未出校勘记,第二处却出了校勘记。“行者有裹…..”一语在宋本、吴刊本、方刊本《横浦集》出现两处,均作“行者有裹囊”。《孟子传》卷三[1]、《孟子注疏》[11]57“人皆谓我毁明堂”章所用经文均作“囊”字。《四书章句集注》此章经文作“行者有裹粮”[8],但张九成依据的《孟子》经文是《注疏》本,非《集注》本。

六、《记》(卷十七)

1.《雪荫堂记》:“进士方畴作堂先茔”[1]

按:“进士”,宋本、吴刊本、方刊本作“删定”,四库本作“进士”。“删定”在宋代指删定官,《宋中兴纪事本末》卷四十六、《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十四、《宋宰辅编年録》卷十五均记载方畴曾做过删定官一职。

2.《袁州学记》:“盖一心之所管,即经纶天下之业也”[1]。

按:“管”,《国朝》卷一百一十九、宋刻本《横浦集》卷首的《横浦先生家传》、《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九、《袁州府志》卷十三、《藏书》卷二十四引用《袁州学记》均作“营”。宋刻本《国朝》在年代上早于宋刻本《横浦先生文集》,且作“管”于义不通。此处“管”字应为“营”字之讹。

3.《袁州学记》:“学乎,果利禄云乎哉?”[1]

按:《国朝》卷一百一十九、《袁州府志》卷十三所引《袁州学记》“学乎”之后还有“学乎”二字。宋刻本《国朝》在年代上早于宋刻本《横浦集》,且上文有“学乎学乎,利禄云乎哉?”[1],则《袁州学记》“学乎”之后必脱“学乎”二字。

七、《札子书简》(卷十八)

1.《上李泰发参政书》:“故有隐妻邪谋之失。”[1]此处校勘记为“吴刊本、方刊本‘隐’作‘阴’。四库本、《全宋文》作‘堕’。”[1]

按:“隐”,宋本、吴刊本、方刊本、《自警编》所引作“阴”。“阴妻邪谋”典故出自《汉书·霍光传》:“闇于大理,阴妻邪谋。”

2.《上李泰发参政书》:“亦尝悲夫五礼六乐、五射六御、六书九数之法不传于今。”[1]

按:“五射六御”,宋本作“六射五驭”,吴刊本、方刊本作“六射六御”,四库本作“五射六御”。此处典故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0]。宋本“六射”为“五射”之讹,应改为“五射五驭”。

3.《与常子正中丞书一》:“伏惟己谐礼上”[1]此处校勘记为“四库本、《全宋文》‘己谐礼上’作‘气体谐畅’。”[1]

按:“己谐礼上”,宋刻本、吴刊本、方刊本、《全宋文》[12]8作“已谐礼上”。宋刻本、吴刊本“已”字常写成“巳”字,整理者不察,误以为是“己”字。“已谐礼上”在宋人书信中是常用的客套话,如《欧阳文忠公集》:“爰择令辰,已谐礼上。”

4.《与常子正中丞书三》:“比陆监税行,曾拜问起居”[1]此处校勘记为:“‘问起居’原作‘起居问’,据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全宋文》改。”[1]

《与常子正中丞书五》:“前日,王唐翁之子行,曾拜问起居”[1]此处校勘记为:“‘问起居’原作‘起居问’,据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全宋文》改。”[1]

按:两处“问起居”,吴刊本、方刊本作“起居问”。宋·吕祖谦《吕太史文集》卷七中有“月初,吴晦叔归,尝拜起居问”。

5.《与常子正中丞书七》:“移居后,诸况已定否?”[1]此处校勘记为“‘移’原作‘般’,据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全宋文》改。”[1]

按:“移”,吴刊本、方刊本作“般”。“般”与“搬”为通假字,“般居后”实为“搬居后”之意。

八、祭文、墓志铭(卷二十)

1.《祭吕居仁舍人》:“组织文字。”[1]

按:“织”,宋本、《永乐大典》本、吴刊本、方刊本作“绣”,四库本作“织”。《孟子传》卷三:“咏月嘲风,锦心绣口,此犹妇人女子矜组绣之功。”[1]张九成把文人写作刻意追求技巧看作女人“组绣之功”。宋·祖无择《龙学文集》卷六:“观厥二人之才,非今之组绣文字以为进士者。”

2.《祭坟园神文》:“又读礼记之说曰:”[1]此处有校勘记“‘礼记’原作‘记礼’,据四库本改。”[1]

按:“礼记”,宋本、《永乐大典》本、吴刊本、方刊本作“记礼”。“记礼之说”来自《汉书》颜师古注:“师古曰礼者礼经也,礼记者诸儒记礼之说也。”“记礼”一词在张九成著作中出现多次,《横浦集》卷十三《迩英春秋进讲》:“记礼者之言曰”[1],《孟子传》卷十四:“此记礼者之言也。”[1]

3.《廖守墓志铭》:“己乃至教场。”[1]

按:“己”,宋本、吴刊本、方刊本、四库本作“已”。作“己”字语义不通,“已乃”为马上之意。

4.《廖守墓志铭》:“男二人:颙,靖康擢进士第,左承议郎,通判钦州。”[1]此处校勘记为“‘靖康’原作‘琐应’,据四库本、《全宋文》改。”[1]

按:查清代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廖颙实为绍兴五年的进士,而靖康年宋金交兵,并未开科取士。

参考文献:

张九成著作古籍版本

[1](宋)张九成.横浦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张九成.横浦先生文集.中华再造善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宋)张九成.横浦文集.[明]吴惟明重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4](宋)张九成.横浦先生文集.[明]方士骐重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5](宋)张九成.张状元孟子传.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张九成著,杨新勛整理.张九成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祝尚书编.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9

[3](清)吴之振编.宋诗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陈焯编.宋元诗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汉)司马迁著.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

[7](清)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8](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3

[9]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全宋文·第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0]陈铁民等译注.十三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

[11](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全宋文·第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本文发表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第3期,此据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刘健雄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