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陈延敬把自己的家建设这么好,以至时过三百多年,穿过历史的尘烟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厚重。沿皇城村向北2公里,就是静坪山,山上有座“紫芸阡”,陈氏祖坟就坐落在此。过紫芸阡石牌坊北行,正中是一座高大的碑亭,亭内石碑上,是刻有康熙帝为陈廷敬书写的挽诗,彰显着一代名相高风亮节的一生。这位沉睡在墓中的巨人看着眼前凭吊的如织游人,更多的应该是不辱此生的欣慰。
听着树上的蝉鸣,看着火红的太阳,早就听说过这还有一个避暑山庄,自己虽也曾驾车去了几次,终无功而返,好不容易今天找到一个向导,不顾上一星期夜班的劳累,叫上几个同事再次前往,翻开这部尘封的历史,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走下静坪山,沿着皇城相府这条路继续向东,大约七八公里的盘山公路,快到山顶时,导航指出的方向是一条深沟和隆起的土堆。向导说就这,我们下车徒步,路上向导说了为什么不让车走,近年没有人看守,庵内的文物让人盗走很多,不得已才断了路不让车走。峰回路转,大约行走一公里时进入山坳,透过高大密集的树木,隐约看到有挑起的檐角,山中的风温顺了很多,太阳也没有那么炎热了。传说中的老姆掌终于呈现在了我眼前。刚从繁华的皇城相府走来,像经历的两重天的感觉一样,此时除了我们再没有别的游人,此时的老姆掌,大有“待在深山无人识”的滋味。像一个失掉门牙的老人,端坐在山坳中,打发着无聊的时光。
老母掌坐落在樊山的南侧,背靠主峰,两旁为凸起的山丘,林密泉涌,环境幽静。据现存碑记,老母掌原为一处寺院,名日老姥庵,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初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年,陈廷敬父亲陈昌期出资重建。因其看到这里风水好,景色优美,故又在老姥庵的右侧修建思母庵,此后一直作为陈廷敬母亲的避暑之地。对此,樊山人称其老姥庵,陈家人叫它老母庵,而对外又统称老母掌。
老姆掌珍贵壁画
现寺院的建筑还保持着清代重建时的规模,外观形若城堡,门洞上方嵌有石刻匾额,书有仙掌齐云四个大字。整个建筑为一进四院、九门相照格局。南北中轴线依次有山门、过亭、中殿、后殿等建筑,布局严谨,建筑精致。殿檐下的斗拱、木雕做工细腻动物花卉惟妙惟肖。尤其后殿内保存的清代人物壁画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是庵内现存文物之珍品。可惜的是年久失修,坍塌严重,还没有人看守,让人把后殿门柱下的柱基给盗走了,从剩下的那两个柱基看,都是雕刻精美,绝色绝版的美中极品,现在的两个柱基只剩下用砖胡乱的弄了一个替脚,院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老姆掌让我看到了古人的清幽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和向住。
告别老姆掌出来,开车沿着山路上到山顶,朝陈昌期的墓地出发,车到山顶在一个樊山村口的牌楼前停下车。该牌楼建于清康熙三十年代末,为陈昌期去世后,其儿子陈廷敬为了炫耀陈家的显赫而立的。牌楼高约5米,宽7米,为四柱三门式石筑牌坊,雕刻精细,装饰华丽。石柱底座前为四组抱鼓石,上刻有造型生动的石狮子。檐下中间设石栏板三层,左右各二层。中间的上层题有“綸诰天申”四个大字,中间为“封冢宰陈公塋”,下部写“驰赠相国”。左边两层刻“显亲”和“总宪万邦”。右边两层为“戴君”和“晋阶一品”。
让人惊奇的是这么精美的牌楼后竟然是一个静静的村庄,静的一个人也没有,也许我是聊斋看多了,村口牌楼两边那一盏盏陈旧的灯笼在我看来,因为这静显得是那么诡异。幸亏我们一行人多,要不真有点怕。
跟着向导穿村而过陈家祖塋位于“相国牌楼”东北的樊山村边。墓地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20余亩。坐南朝北,依山势而建,南高北低,视野开阔。沿台阶而上,迎面为石筑过门,门首上刻有“皇恩宠赐”匾额。甬道两旁排列着石刻仪仗,有石马、石虎、石人、石羊和石狮座顶的石望柱,成东西两队,使人感到陈家祖塋的奢华与庞大。陈昌期的坟冢居于中轴线正南,坟前立有墓碑和砂岩香炉座,两旁一字排列着八座龙首龟驮碑亭。但由于年代久远,多数碑文已字迹不清,只是近年来经过樊山人的维修,才将这些残破的石碑重竖起来,并按原样修复了碑亭,建起围墙,使其成为樊山一大人文景观。
在陈昌期的墓前,我认真看了看那些碑文,大都残缺不全,有的只是为了好看,才用水泥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有了整齐感却没有了那传递历史人文的声音。不能不说又是一大遗憾。左右各有一个亭子,由于草长太高,有的都有一人高了,我还以为那是为了让后人祭祀时休息的地方。向导说这才是这墓的神秘之处,这两个亭子各有一个暗道通向陈昌期的主墓,并且这两个亭子中的暗道是相通的。匆忙间也没有带手电,就各自打开手机的手电,进入了暗道。暗道保存完好,向前走大约十多米时向中间汇聚,大约又十多米时也就是两个享子的正中间,就是陈昌期的主墓,墓分一里一外两个墓室,门开着透着一股阴气,奇怪的是墓室内空空如也,墙壁上有几块墓碑流着潮湿的水珠。走出墓道,在陈昌期的墓前我又是一脸愕然,回来查了很多资料也不得其解,始终不知道这墓地为什么要留一条供出入的墓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