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资源 >> 正文 >> 正文

从寒门孤儿到千古名相,原来他才是陈奕迅歌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5/1

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在群星闪耀的北宋,范仲淹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颗。

朱熹称赞他:“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王安石认为他:“一世之师,名节无疵。”

苏轼这样评价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都不甚在意。

活出了一个勇敢者、思想者、行动者、改革者的智慧人生。

少年拼命,立一生之基

宋代的风流人物,大多来自书香门第。

而范仲淹有所不同。

两岁时其父范墉去世,四岁时因贫困无依,母亲携范仲淹改嫁于长山朱氏。

年幼时由于“拖油瓶”这个尴尬的身份,经常被朱氏子弟讥讽,这时的范仲淹便决心自立门户。

范仲淹深知只有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才能实现心中所想。

古语有云:“知耻近乎勇。”

二十岁时,范仲淹开始了醴泉寺的苦读生活,他每日煮两升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拌点腌菜充饥。

读书疲倦犯困时,便用冷水洗脸。

每日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股。

这样的日子,几乎贯穿了他年少的整个求学生涯。

经过不懈努力,他考入了当时著名的应天学院。

虽然书院的条件不错,但是范仲淹仍然延续着以粥度日的习惯。

有同窗见其求学刻苦,生活困难,特地给他送来美食,但范仲淹却婉言谢绝:“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佳肴,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孔子当年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如今用在范仲淹身上也许更加合适。

他清楚自己来学院的目的是读书,而不是享乐。

一次,天子途径应天府,众学子呼朋引伴,欢呼雀跃着争睹龙颜。

同学者唤范仲淹一同前去,他却不为所动,笑着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

然后继续埋头苦读。

后面发生的事我们大抵都能猜出来,当年那群争先恐后欲见真宗的同学,大多数都没能再睹龙颜,而范仲淹却成为了天子门生。

吉鸿昌曾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年少气盛,无所畏惧,正是拼命的年纪。

这个时候,我们天资相差无几,阅历也相仿,谁努力得更多,坚持得更久,谁就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中年刚正,忧国忧民

天圣六年,经过晏殊的推荐,范仲淹做了秘阁校理。

第一次在京城当差,他极为兴奋,近距离接触皇上,让他内心开始蠢蠢欲动。

范仲淹善于向皇上提意见,认为为国为民,都应该敢于和皇帝说真话,结果却因此前后遭遇了三次贬谪。

当时太后刘娥把持朝政,天子没有实权,令范仲淹很是郁闷。

“冬至”之时这位太后,竟让皇上率满朝文武大臣给她叩头庆寿。

范仲淹怒了,认为这不合礼制,把儿子拜母亲的家礼演变成臣子拜太后的国礼,戳中了刘太后迟不归政的痛点。

太后大怒,将范仲淹贬到了河中府,直到仁宗掌权才又把他召了回来。

然而,经历劫难回归朝堂,范仲淹的嘴巴并没有老实,还是继续自己的直谏,触犯了仁宗。

当时宋仁宗与郭皇后感情不合,在宰相吕夷简的鼓动下,有了废后的想法。范仲淹得知又急又怒!

于是,引经据典,向皇上谏言,郭皇后贤德,若废黜等同动摇国本。

结果可想而知,范仲淹又被贬了,这一次贬为了饶州知州。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几年以后仁宗好不容易再次把范仲淹召回朝堂,结果他依旧“本性难移”,同宰相吕夷简杠上了。

当时吕夷简滥用私人,导致朝中腐败,范仲淹又愤怒了。

他通过梳理朝中人事调动,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力谏皇上远离奸佞。

吕夷简则反咬一口说范仲淹勾结朋党,仁宗迫于压力又把范仲淹给贬了。

但是,贬谪依然没有挫败范仲淹的信念,纵使三次被贬,他也从未后退。

每到一处,处江湖之远的范仲淹,还是一本接一本地上奏皇城,将直谏进行到底。

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民谋福,在任上他敢于直言,一心为百姓办事,处理了很多冤假错案,得到了老百姓的由衷爱戴。

时人评价范仲淹:“朝堂无忧有范公,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成为了文人志士们的“精神偶像”,也成为了北宋民众的定心丸。

晚年好善,恩泽后世许多年来范仲淹安于“断齑画粥”养成的清闲习惯。史书记载,除非家中有宾客来访,否则范家吃饭不以肉食为主菜。这种勤俭节约、乐善好施、以德报恩的家风,传承影响了后代千百年。庆历五年,在反对派的攻击下,庆历新政无疾而终。范仲淹被解除宰相职务,发配到了邓州,当了一个小小的知州。晚年的范仲淹,内心非常平静。公务不繁忙的他,开始选择安度晚年。邓州是一个养老圣地,是皇帝专门留给年老的功臣的。为国家尽心尽力,常年奔波在外的范仲淹,这回终于可以安歇下来。茶余饭后,他经常教育子嗣。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四个儿子全部成了国家栋梁之才。其中一子官至宰相,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一生清廉刚正。《范仲淹传》记载:一门父子,“五传”传世,光耀门楣,千古流芳。庆历八年,朝廷下诏调任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不舍邓州便请奏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于邓州任职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欢快得很。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写于邓州。虽远离朝堂,范仲淹并没有彻底退隐,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温暖大宋百姓。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兴学校,明教化”之中,经常利用闲暇执经讲学,率先垂范兴学育人。听闻其苏州私宅是风水宝地,子孙后代能“踵生公卿”,范仲淹二话不说把它改建学堂。他说:“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像一名辛勤的智者,不断播下文化种子,为北宋培养了张载、狄青等许多杰出人物。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开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先河。花甲之年,他拿出毕生积蓄修建范氏义庄,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穷人,相当于现世的福利机构。并告诫子孙后代遵照执行,仅此一举便泽被后世多年。从此,范氏族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而范仲淹自己却独无余资,病逝后穿着旧衣下葬,连丧礼都是友人凑钱举办的。

他留给家人的不是万贯家财,不是显赫地位,而是高尚的人格品性和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常说:“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房屋家产呢?

与其被名缰利锁虚费光阴,不如在内心修篱种菊,收获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正如丰子恺所说:“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放下虚名浮利,才能倾听内心声音,拥有真正的幸福。看淡人间浮华,才能随意随性生活,拥有真正的自由。

陈奕迅的《孤勇者》有一句这样的歌词: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

范仲淹的一生便是如此。

从寒门孤儿到千古名相,再到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他是世间少有的孤勇者,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真正的智者,一路选择,一路改变,一路成长。

少年要勇于拼搏,不可耽于享乐;中年要勇于坚守,不可随波逐流;老年要勇于看淡,不被物欲牵绊。唯有如此,方能修身律己,行于正道,不负此生。

--END--

来源:明德书院

声明:上文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因无法与版权者取得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不宜对外传播,或者认为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联系邮箱:xrswh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