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厚重,文化深远,其中以杨继宗为代表的“廉吏”文化,更对清廉阳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阳城县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编创了《廉洁文化润阳城》一书,该书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廉吏”因素,以历史朝代更迭为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独立完整的故事、深入浅出的感悟,从数百位阳城在外致仕者及外地来阳城为官者中选录了杨继宗、王国光、陈廷敬、张敦仁等40余名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发挥廉洁文化培根铸魂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打造“清廉阳城”文化名片。
朗读丨张静静
杨继宗清名传天下
节选自《廉洁文化润阳城》
杨继宗(—),字承芳,号直斋,山西阳城匠礼村人,明天顺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嘉兴知府,迁浙江按察使,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左迁云南副使,累官左佥都御史,巡抚云南。成化年间,被称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明朝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向吏部下达了一道指示,从基层选拔推荐清官,公开进行表彰。在全国推选出四大清官,其中,山西的杨继宗名列榜首。于是,皇帝朱见深做出在全国开展向这四位清官学习的决定,将这四位清官的画像挂到每一个官署衙门和学府门前,当作学习楷模,杨继宗赫然排列在第一名。这还不够,宪宗皇帝在百忙之中抽出身来,亲自为杨继宗题写了“不私一钱”的题词,并派人雕刻成匾,赠送给杨继宗,以示特别表彰。后来,有个朝鲜国的诗人有感杨继宗的清名,写下了一首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诗篇:天下谁人能执中?三原王恕秉心公;浙江陈选堪连并,更有山西杨继宗。
这个杨继宗,究竟有哪些突出事迹受到朝廷的重视,并荣获皇帝的亲笔题词呢?
多管“闲事”
杨继宗(一),字承芳,号直斋,阳城县匠礼村人。于天顺丁丑年()中进士,初任刑部贵州司主事(正六品),以聪慧刚直清廉著称。
一天,大堂来了一个河间府的转押要犯。按照一般程序,只要接到公文、交接了犯人也就完事了。可是杨继宗看了看押解公人和堂上跪着的“要犯”,心里犯了疑。他问押送员郭礼:“一般押解要犯都是两个人,怎么是你一个?”郭礼支支吾吾欲言不言。杨继宗又看看堂下那个“要犯”问:“我看你面容愁悲却隐慈祥,身体亦未受过刑伤,不像一个要犯。到底怎么回事,从实招来!”
原来,堂下的“要犯”乃是押送员张文,他和郭礼押解要犯进京至半路时,要犯却趁他们不备抽身逃跑了。按照大明律,押解途中犯人逃跑了,押解员是一个也活不成的。张文说:“与其咱二人都死,还不如留下一个。你的母亲年纪大了要人照顾,而你又没有兄弟姐妹,不如让我装作犯人,或许能够保全你们母子性命。”
郭礼哭泣着磕头谢过,二人依计而行。
以前刑部交接犯人,只要手续齐全,看也不看,交差了事。他们二人没想到今次却遇上了一个想管闲事的领导,好不容易想出的办法最终被识破。但这个领导却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而是被他们的义气和仁孝所打动,亲自向有关方面说明情况,赦免了二人,又发下海捕公文抓捕那个逃跑的要犯,终使那个侥幸逃脱的真犯人落入法网。
常言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作为领导干部,无论任何时候,干什么工作,都需要一点坚持较真、多管“闲事”的精神。郑板桥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讲,他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一个封建官吏尚知如此牵挂民生“管闲事”,今天以“执政为民”为宗旨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当懂得百姓利益无小事,切莫马马虎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要以审慎较真的态度对待事物,善于从细微中发现问题,秉公心处理问题。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应当成为共产党人的做事情怀。
原标题:《《廉洁文化润阳城》有声书第五期——杨继宗清名传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