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皇家看故宫,官家看皇城”,来过皇城相府的你,也许只会感叹建筑宏伟,景色迷人,但你是否了解古堡的主人——陈廷敬,他深得康熙皇帝的敬重,一生中28次升迁,驰骋政坛53年,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康熙字典》的总阅官。陈廷敬一生能有如此成就,自然离不开母亲的教诲。
陈廷敬母亲张氏:山西沁水人,其祖父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张之屏。她出自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且读书能够无师自通,读过《左传》、《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她为陈昌期生有六个孩子,其中陈廷敬是长子,因此对他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在陈廷敬四岁时,母亲就对其进行《毛诗》、《四书五经》等经典的口头诵读背诵,以至于陈廷敬在九岁时就做了一首《牡丹诗》:
牡丹后春开,梅花先春折。
要使物皆春,定须春恨释。
这首诗的大意是:牡丹开在春天之后,而梅花开在早春之前,牡丹开花为什么这么迟,是为了让百花齐放,万物皆春。这首诗作曾经让陈廷敬的私塾老师大为称赞,并提出辞职,怕耽误陈廷敬前程。就连她的母亲张氏都说:“此子欲使万物皆其所耶!”当然这样的情况离不开张氏的启蒙教育。
张氏不仅文化修养高,且孝敬父母,贤良淑德,受到范老夫人的极度喜爱,让她掌管料理家事,也是做的井井有条,妯娌关系也相处非常和谐。在陈氏家族兵荒马乱之年,陈家修建河山楼,藏兵洞、城墙之时,张氏刚生下女儿才第三天,于是她起床下地干活,家仆都劝阻先养身体。此时张氏说:“此时非吾安寝时”。这样的话语让家仆甚为感动,同时也鼓舞了士气,为短时间内筑成古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陈廷敬居官期间,对他的教诲也是连续不断。父亲给儿子修书一封,母亲就随信一封,劝诫儿子要“谨慎小心,不能贪得无厌,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要谨记”。于是陈廷敬在晚年给自己起了晚号“半饱居士”,说“我自长贫甘半饱”。在陈母去世时,陈廷敬悲痛万分:“我这一生能受到圣上的恩宠,微吾母教不及此也”。而康熙皇帝对这位母亲赐予了极高的赏赐“准照满族一品学士的品级抚恤”。从此之后,满汉大臣抚恤同等由此开始。不得不说正因为陈母的优秀教育使得陈廷敬大放异彩。
而陈氏家族能兴盛不衰,绵延几百年,家中代代有人做官直到清朝后期,这都得益于优良的家风传承以及教育为本的大计。
阳城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清顺治年间,曾有“十凤齐鸣”和“十凤重鸣”的科举奇观,其中陈氏家族先贤赫然在列。而陈氏家族生活的樊河流域这一带出现了“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如果不够两千五,小承寨上只管补”的鼎盛文风。
来源:搜狐网
凡是陈氏宗亲们,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
传播陈氏文化,弘扬陈氏精神,
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共创陈氏辉煌!
感恩阅读,如有收获请在下方留言点击“好看”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重庆垫江陈氏文化主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