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资源 >> 正文 >> 正文

老迟到皇城相府入胸间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9/3

山西的大院数不胜数,诸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闻名遐迩,皆成名胜。而称之相府,冠以皇城的,仅有一处,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午亭山村,距今接近年历史,保存完好,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我从晋城市西行30余公里,慕名而至,走进皇城相府,实地领略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风度和气魄。那时,薄雾还未散尽,缥缈如纱,笼罩在村庄和山岗上,皇城相府若隐若现。驻足打量的工夫,朝阳已冉冉升起,阳光柔和,均匀地洒在建筑群上,显得府居楼洞更加错落有致,青砖灰瓦愈发格调高雅,尚未踏进,视觉上便受到强烈冲击。

无需叩门,也不必稟报,移步入府中,不闻主人语,但见金碧辉煌的御书楼,壮观大气的石牌楼,巍峨壮观的中道庄,府院连绵的斗筑居,庭堂相连的御史府,层叠奇妙的藏兵洞,雄伟险峻的河山楼……楼院相连,小巷互通,举目之处皆意境,浮想联翩心已远。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歌德曾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一刻,心灵受到了持久而强烈的震撼。似乎,相府主人近在眼前,迎面而立,言谈举止中透着学富五车的神采,笑容满面掩饰不了志满意得的神态,博学而不穷,显达而不骄。闻其言,识其人,仿佛对保存下来的故居备感欣慰,也令观者感慨万千。

皇城相府底蕴深厚,极富人文气息。午亭山村是陈廷敬的故居。陈廷敬者,何许人也?乃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曾任康熙皇帝经筵讲师35年。这些头衔显赫,但因一帝之师,又远离京师偏其一隅,是断然不敢称作皇城的。康熙曾经驾到,两次下榻“中道庄”,皇城之名就理所当然了。可以想象,御驾亲临,车马随从者众,一路旌旗飘扬,浩浩荡荡,此行或许不是体察民情,也不是欣赏风景,而是心系恩师,恩情难忘。于此看来,更难能可贵了,帝者至尊,有情有义;师者仁心,德才兼备,都值得去敬慕。而来了又来,其行其为内含的深意,更值得去思考。

陈廷敬纪念馆,院中有其塑像,立于“凝晖堂”前,馆内以图文形式展示了其一生伟迹,以及与康熙皇帝亦师亦友的真实交往。康熙在花甲之年,亲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保存在外城的御书楼上,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家族荣耀、师者品行。明末到清朝乾隆时期的年里,从皇城相府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数字最有分量,了不起的成就,文化巨族,科甲鼎盛。乾隆皇帝有诗赞之:“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这是对一个家族的最好总结和最高褒扬!

相府里,随处可见一块块匾额、一副副对联,即便是亭院,都有个动听的名字。点翰堂、崇德宫、醉明月、望河亭、春秋阁、博文约礼、嘉祉卿云……读起来朗朗上口,高情远致,或蕴含着故事,或寓意着美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相府,设有目前我国唯一的一座中华字典博物馆,由字典发展史展示、字典收藏两部分组成,共分为10个展室,各自独立,有廊相连,成为一体。馆内以原版字典和后来版本实物陈列为主,辅以重点作品介绍,按时间顺序分段,详尽而直观地总结了字典萌芽于先秦、奠基于两汉,历经魏晋南北朝继承、隋唐宋元发展、直至明清时期兴盛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以及历代字典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尤以《康熙字典》问世为标志的发展高峰,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缩影。观而有思,不禁感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一代名师,拜相入阁,陈廷敬是一个家族的骄傲,也是一个王朝的骄傲。作为清朝早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为官清廉勤慎,堪称一代楷模;作为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文采斐然。由是,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曾多次受赐诗、联、题字,并给予高度评价:“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皇城相府的建筑别具匠心,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拾级上城墙,放眼望去,牢固的城墙紧环绕着,紧地围裹着皇城相府;内城、外城两部分紧密相连,整座建筑尽现无余,依山就势平铺开来,又随形生变而起,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既古朴又庄严。这历经70年完工、跨越明清两朝的内外双城,既自成一体,又连成一片,是一段物化的记忆,在阳光映照下,愈加巍峨壮观。

内城为陈廷敬伯父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取名“斗筑可居”,主要建筑包括祠庙、民居和官宦邸。因性质和用途不同,建筑风格也迥然相异。祠庙典雅庄重,主要有陈氏宗祠;民居朴素实用,主要有世德院、树德院和麒麟院,都是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围建而成的四合院;官宦私邸则丹楹刻桷,古色古香,不失尊贵,主要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容山公府为陈廷敬祖父陈经济的府邸,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前厅后宅,每院一正两厢,屋顶为硬山式双层出檐,质朴而大气;御史府为其伯父陈昌言的府邸,曾官至都察院御史,因受地理位置所限,主体建筑被建成并列两院,左为庭堂,右为内宅,既方便又实用。

外城为陈廷敬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紧靠内城西城墙,名为“中道庄”,采取前堂后寝、左右内府的方式营造;主要建筑有陈廷敬府第,配套建有书房、花园、小姐院、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更加讲究,雕刻更加精美。

陈廷敬府第名为“冢宰第”,也称“大学士第”。踏进大门,迎影壁立于眼前,图案精美绝妙,雕工精湛细腻,正中雕刻“麒麟吐玉”,寓意人丁兴旺、繁荣昌盛;两边有民间八宝及四艺吉祥图案,将主人的风雅高贵、门第显赫标志的一览无余;东折有狭小庭院,建有如意门,通向书院;西折往北有狭长巷道,直通花园、假山、鱼池,花园往北建有小姐院,供成年少女居住,院前院后均有开门,有道通向城墙,可置身望河楼,闲暇之余赏风景。再入二门,门两面侧施八字影壁,正中为方形庭院,甚为宽敞,正北厅堂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悬有御笔牌匾“点翰堂”,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遴选栋梁之材的表彰与褒奖。

石牌楼是陈氏家族的主要标志,也是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四柱三楼式建造,基座瑞兽环拥,枋额雕龙刻凤,斗拱四出,既雄伟又庄重,豪迈大气,蔚然大观。四条巨大石柱笔直而立,两柱之间放有夹杆石,内置字牌,记录着家庭的荣耀;各枋上面都雕有二龙戏珠,高浮雕图案惟妙惟肖。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有吻兽,脊刹饰以麒麟。正门上方镌刻“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古为吏部尚书,系百官之首;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司职纠劾百司、天子谏言和重案会审。其最下方文字,记载着陈廷敬当时所任官职:“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再两边分别写着:“一门衍泽”“五世承恩”,记载着这个家族英才辈出的过往。

城堡式建筑是皇城相府的特色,反映出其时天下并不太平。著名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还依旧诉说”。“斗筑居”开建之始,目的在于躲避战乱,安居乐业。城墙上面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有堡楼,城墙内设计建造上百间藏兵洞,或独立成洞,或三五相连,或暗道相通,有的直达城头,为战乱时驻藏家丁、垛夫之用。抵御侵略、保卫家园,其功能清晰可见。

河山楼是皇城相府里最高的建筑,也是一处标志性建筑,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又称“风月楼”,位于内城北部,建于明朝末年。其时,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风起云涌。为抵御流寇侵扰,陈昌言三兄弟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最终建成一座7层30多米高的大楼,同时可容纳千余人。站在楼下看,整楼墙体由砖石砌成,整齐划一,只辟南向一道拱门,门设两重,外为石门,高悬于2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3层以上才见窗户,建造设计考虑了以火攻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楼内储有粮食,为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还挖建地下一层,有暗道直通城外。想象之周全、设计之巧妙,可谓匠心。

倘若不是兵荒马乱,谁会耗费人力财力建一座平时几乎用之不上的高楼呢?别说,在那个年代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工程尚未完工,众人正热火朝天地建设时,流寇盗匪不期而至,久攻不下,扬言火攻。入楼避难的陈氏家族及村民余人,他们准备充分,无所畏惧,从楼顶泼水,流寇知难而退,山村重归宁静祥和。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河山楼依然雄踞,巍然屹立,像在向游人诉说着其独到的功能,诉说着其曾在保卫家园中作出的功绩。

皇城相府虎踞龙蟠,蕴涵着朴素的风水文化。整座相府地处华北台地南缘,山峦起伏,涌水成河,枕山临水宜居住。人类千年来对居的执念,水的灵动,山的伟岸,无不时时处处会润泽心神,也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皇城相府在选址上,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理念和追求,依山傍水,择水而建。具体到楼阁院落,每个细节,都极为讲究,朴素美观的照壁,细致精美的雕刻,寓意深远的饰物……极尽弘扬真善美,也折射出主人内心的光芒,看着便赏心悦目,赞叹连连。#皇城相府#

不虚此行一路看,皇城相府入胸间。深藏在太行山一隅的这处风景名胜,携几百年时光将独特而巧妙的建筑浓缩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令我一见倾心,喜爱有加,不仅欣赏到独具匠心的美,还领略了那饱经沧桑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