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图片 >> 正文 >> 正文

那些抢救山西文物的人,错了吗视觉志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5/1/13
微博视觉志作者

牧羊国庆假期间,一场极端降雨突袭我国山西境内,它导致山西11个市76个县(市、区).71万人受灾,12.0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9万亩农作物受灾,1.95万余间房屋倒塌,景区关闭,煤矿停产。但大家还忽略了一个危险信号山西晚报·文博山西发来新的求救声音:因为持续性降雨,目前山西历史古建筑,也陷入了损毁甚至消亡的危机之中。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文物救援,在网络迅速发酵起来,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不少人发帖评论说:文物建筑山西到处都有,其实没有维护和修复的必要。甚至还有人质疑说,修补古建,划算吗?就是借助名义浪费钱财。面对这些声音,那些主张救援山西古建的人,他们是真的错了吗?显然并非如此。01有一种失去叫只能在课本中见面山西古建在这次暴风雨中被损毁的数量比你想象得大。先是传承多年,为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平遥古城,墙内积水严重,古城墙坍塌;曾经的平遥古城和现在坍塌的状况接着众多省保、市保、县保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受伤、损毁。太原市晋祠是山西人心目中的“晋源”和“晋魂”,它集齐各朝代国宝级的彩塑、壁画、碑碣精品,如今一场暴雨侵袭,多处建屋面漏水。我国最古老盐湖之一——运城盐池唐代修建,宋元明清修补,经历漫长岁月的磨蚀,其禁墙主体本就脆弱不堪,而这场暴雨更是雪上加霜,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城台顶面严重塌陷,城墙出现裂缝。晋城阳城“市保”大夫街土地庙护墙坍塌,梵安寺念佛堂地基严重进水,通过古地道给居民房屋造成裂缝危害。吕梁市“县保”刘张张氏民居坍塌,成家坡药王庙坍塌,蒙山开化寺后墙也摇摇欲坠,……更让人惋惜的是,山西新绛县古交镇闫家庄魁星楼,早在年就已岌岌可危根据近日现场照片,它已在这次大雨中倒下,不复存在。截图自文博山西,作者连达据人民日报的摸底统计,截止10月10日中午12点,山西损坏不可移动文物达处,9座博物馆、纪念馆出现漏雨、构件损坏等情况。其实无论古建或其他文物,都属于我们的共同财富,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和欣赏价值。它们历经千年岁月变革,一场漫长的暴雨就将它们坚持了很久的坚强摧毁,一旦消失,我们就将永远失去。02一片一瓦既是历史,还是奇迹。有些人认为,和国内其他省份的古建筑——红墙绿瓦、金殿玉阁相比,山西古建,似乎没有“美”的滤镜。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就不够珍贵。相反,山西古建的价值却恰是它还原历史最真实的样子,是一本立体的中国建筑史书,囊括了唐、五代、辽金、宋、元、明清等诸多建筑演化史上的文明奇迹。如云冈石窟将鲜卑族的北魏王朝刻在石头上,见证了佛法文化的兴衰起伏,在近年的风雨中留存至今。中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南禅寺、佛光寺东大殿天台庵和广仁王庙,粉碎了20世纪初日本学者“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建筑,领略唐代木建筑风格,只能去日本”的言论。将中国大唐的最后一点余味留在了山西。而被誉为“斗拱博物馆”的应县木塔,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名塔”。全塔无钉,纯木构件搭建,54种绚烂的斗拱遍布塔身,它绽放了中国辽代工匠的智慧传奇。大云院大佛殿,屋顶平缓、出檐深远,虽创建于五代,却有唐朝遗风。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记载了元代的粗放、简洁之时代风尚宫殿内部壁画,是中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悬空建在悬崖上的悬空寺,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文化产物,年,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群”之一。五台山佛教建筑群,各朝代修建的寺庙都在此汇聚,鳞次栉比,庄严肃穆,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活标本。一代帝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被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而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宅第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砖木雕刻精美,则处处彰显清朝富商之家的气度。……也许在历史无尽长河中,谁也无法仅凭史传中的文字,去想象出已经消逝的阿房宫,有多么的壮丽辉煌,可当我们真实地站在佛光寺东大殿的门前,那来自大唐盛世的气势光芒,就自动拂面而来。这就是古建身上所存留至今的生命气息,它是中国历史文明存在的证明,是无可替代的真实载体。03为了保护古建他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每个人都听说过“地上的文物看山西”,作为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正可谓是“村村有古庙,处处有古建”甚至一个不起眼的乡村小庙都能藏着国宝级的壁画。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截止去年7月,山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古建筑有处,约占52%。全省文物数量超过处以上就有11个市。而这么多文物古建能保存下来,背后藏着众多普通而又不平凡人的心血,甚至是一个人的一生。如这次平遥古城内墙局部受损,当地立即启动城墙抢险修缮程序,文保人员以最快的时间,为受伤的墙体进行遮盖和应急处理。即使天气寒冷,还有坍塌危险的情况下,他们默默坚守工作,开展24个小时全天候巡查检查;令梁思成“喘不过气了来”的应县木塔,因为历史上的人为破坏,再加上错误的维护技术和方法,使得塔内存在柱身、柱头开裂等残损现象木塔也受主导风向西南风影响,有向东北方向倾斜的趋势。图源于文博山西《为塔而生!一个木匠对应县木塔的拯救》“生病”的应县木塔,20多年开不出修缮“药方”。但一个工匠却将其放在心里,从15岁到60岁,孤注一掷在木板推刨声中而生活。他说无论如何,抢救大修千年瑰宝这件事,再不敢拖下去了。赵玉山在建造微缩版应县木塔历史研究学者刘勇等一批五湖四海有识之士,他们一砖一瓦地参与到襄汾县元代仓头伯王庙的抢修中,不仅使得这座人类古建瑰宝重现人世,还一直为保护山西古代建筑,四方奔走,著书立说。山西的古建保护比较艰难,难在分布之多,分布偏远。特别是市保、县保等基层古建,不仅面临无人力管护,无财力支撑问题,更有修复技术方面的难题。年,山西省启动了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出资修缮,来认领认养文物的办法。虽然这个文物认领救活了不少古建,如山西曲沃县史村镇的西海村龙王庙,曲村镇曲村的靳氏祠堂等,但它还是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难题,山西的基层古建保护维护,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曾发布一篇文章《文明,不能承受之殇》,有一段文字颇发人深省:文物的损毁,消失,不仅仅带走了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一场文化之殇,带给世人的是对于文物保护的警醒和重现。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力守护它,尽量延缓它的消逝,传承它的精神。所以这次的山西暴雨,那些牵挂山西建筑文物的人,其实他们的声音恰应该是我们的主流声音,我们不仅祝福万千三晋生民平安,也期盼山西文物扛过浩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