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大帝康熙一生跌宕起伏,他幼年登基受辅政大臣挟持,亲政后斗倒鳌拜,广修河道,勤政爱民。因为清初受战火影响,百业凋零,康熙亲政时,大清朝并不富足,国库几乎拿不出库银抚民。当时东南十余省广受三藩之乱,藩王不仅不纳贡,而且每年要向朝廷索要八百万军饷。大清朝当时每年除去必须开支后,只有一千两百万余银,俗话说三藩之用半天下,朝廷实属难耐。当时陈廷敬任职户部尚书,为人清廉,痛恨叛臣,他知道三藩实属祸害,如果这样继续拖拉,大清朝必然被拖垮,最后被吴三桂所灭。陈廷敬在朝堂大声呵斥,当时索额图要求修建太后的寝宫,陈廷敬只说两个字,“没钱”。大家都知道康熙是一位孝子,对待孝庄太后是言听计从,修建个寝室是应该的。当时朝堂正在讨论裁撤三藩,吴三桂狮子大开口要求一万万两安置费,陈廷敬一心为朝廷,撤三藩他愿意花十年筹集,除此之外绝不掏钱。索额图听到陈廷敬的答复,立马告知康熙,陈廷敬有大不敬之罪。大清朝面临如此强敌,东南有三藩之患,索额图不思考虑,利用此时机排除异己,康熙勃然大怒。陈廷敬的言辞让康熙很是欣慰,康熙熟读论语,论语有此句经常被康熙赞叹。曰: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国中有忠臣,经久不衰,陈廷敬就是一位忠君爱国,一切为朝廷社稷为重的争臣。康熙赏赐陈廷敬黄马褂和双眼花翎,后世无诏,不得撤销。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人。顺治十五年(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改为廷敬。陈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曾担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且口风极严。官居相位,不端架子,与周围的同僚都相处得很好。周围有才能出众者,他均极力举荐。康熙曾召各部大臣举廉能官吏,陈廷敬举荐的灵寿县令陆陇其、清苑县令邵嗣尧皆清官,颇有政声,康熙遂将他们提拔为御史,又升为尚书。有人告诉陈廷敬: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而且都是刺儿头,有股怨气,说不定将来会怨到你头上。陈廷敬表示,刚一些,提意见多一些,有什么不好,我不在乎。康熙对陈廷敬的为人为官都非常赞赏,夸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陈廷敬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年授左都御史兼管户部钱法,疏请改官钱以杜私铸,免铜税便民采矿,杜绝污吏贪侵害民。年(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意思是说,奢侈导致贪污,节俭才能清廉。年上《抚臣亏饷负国据实纠参疏》弹劾王继文等等。陈廷敬因为受程朱理学影响很大,理学强调个人道德,具体到官场之中就是自身为官要清廉,对待贪官敢于斗争。陈廷敬老家故居,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皇城相府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年--年)间的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年,皇城相府成为AAAAA级游景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