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图片 >> 正文 >> 正文

此人得罪过鳌拜,与明珠不和,与李光地相互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3/12/14
清朝能在马背上取天下,却不能在马背上治天下。入关后,清廷以文治国,并延续历代的科举考试,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因此涌现出来,并身居高位,熊赐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熊赐履家世不幸却刻苦读书,入仕后,《万言疏》惊动朝廷熊赐履的父亲熊祚延是明朝生员,在书院担任讲师。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积极组织团练,保卫家乡安全。在一次战斗中,熊祚延不幸遇难。这年,熊赐履年仅八岁,在母亲李氏的庇护下躲过追杀。一家人从此陷入贫困,经常食不果腹。但在熊赐履的学业上,李氏要求极为严格。熊赐履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学习,终于有所成就。顺治十五年,熊赐履考中进士,授庶吉士;第二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年,补弘文院侍读。熊赐履康熙六年,康熙开始亲政,号召群臣上书,发表朝政的看法。熊赐履立即响应,上呈惊动朝野的《万言疏》,就吏治、朝政、帝道等问题展开论述,并对四大辅臣推行的措施提出尖锐批评。在疏文中,熊赐履指出,如今生产疲弊,百姓贫困,除了上交朝廷的夏税秋粮外,还要缴纳地方私派的苛捐杂税。遇到荒年,即使朝廷减免赋税、赈济灾民,但大多好处都被下面“截取”,百姓任然陷入背井离乡的困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地督抚要员行为不端。要改变现状,就要刷新吏治。熊赐履还在疏文中指出朝廷对面的四大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一、朝廷文武百官党同伐异,遇事相互推诿。对于这种风气,他建议康熙申饬满汉官吏和衷共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地方学政废弛,文治教化日渐衰落,博学鸿儒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许多读书人都不懂得儒学精义。对此,他认为应该兴办学校,尊师重道,宣讲儒学。三、礼制不行,风俗败坏。他建议康熙下诏,提倡节俭,对王公大臣的府邸、服饰严格划定等级,不许僭越。四、辅政大臣政令多变,以至下面无所适从。解决办法是严格执行已经颁布的朝廷章法,加紧完善《大清律例》,使朝野上下有法可依。熊赐履上疏之时,正是鳌拜权倾朝野之际,朝廷官员大多对鳌拜惟命是从,即使有不满意者,也是明哲保身。而熊赐履在疏中毫不避讳,所指出的各种弊端,都与鳌拜有关系。因此,此疏的出现,轰动朝野。鳌拜见此疏后,立即要求康熙治熊赐履“妄言”之罪,但康熙断然拒绝。康熙受康熙赏识而成为一代帝王师康熙铲除鳌拜后,熊赐履得到康熙的进一步信任,不久便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并担任经筵讲官。所谓经筵,即讲官为皇帝讲经史文学,讲课以经书为本,以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为鉴,授治国安邦之道。熊赐履一边处理任内政务,一边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经筵讲学之中。康熙是一位有锐意进取精神的皇帝,对待经筵的态度非常认真,反对流于形式。讲官讲学之时,他虚心学习,经常提出疑问。熊赐履也有问必答,仔细讲解,还经常结合朝政问题,向康熙传授程朱理学。康熙十一年,熊赐履回家探亲。返京后,被康熙询问他湖广百姓的情况。熊赐履如实禀报家乡正在遭受水灾,百姓饥寒交迫。康熙便立即下令,减免有关州县的赋税。康熙此后,在经筵时,熊赐履进一步用儒家“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的道理启迪康熙,指出只有让百姓休养生息才是长久之策,而当务之急是整治水利。康熙非常认同,在平定“三藩”后,积极治理水患。康熙请教人才选拔的问题时,熊赐履根据儒家“为政在人”、“人存政举”的观点,指出先重其德,然后让人才各尽所长。此外,在格物致知、人性善恶、知行关系等问题上,康熙与熊赐履也多次探讨。前途一片光明时,却意外马失前蹄康熙十五年,熊赐履拟批时出现一点差错,被皇上检查出来。熊赐履内心惶恐,想将此事“移花接木”给同事杜立德。杜立德察觉后,找熊赐履对质,两人争得面红脖子粗。这时,有人出来指证,说亲眼看见熊赐履作弊。康熙命吏部对其进行审问,但熊赐履只得招供。最后,熊赐履被罢官,遣回原籍。熊赐履当时,清廷与吴三桂正在湖广地区打仗,熊赐履只好迁居江宁。此后十余年,熊赐履潜心著书立说,他的《下学堂札记》、《学统》、《朴园迩语》均在此期间完成。就在熊赐履寓居江南期间,朝廷发生激烈党争,他以及清廷几位重量级理学家徐乾学、李光地均卷入其中。徐乾学曾拉拢李光地一起拜会明珠,要求启用熊赐履。但李光地却一言不发,而明珠不仅拒绝为熊赐履求情,反而挑拨熊赐履与徐乾学的关系,结果三人不欢而散。明珠担心熊赐履被重新启用,加紧在康熙面前进行活动。与此同时,熊赐履与徐乾学、陈廷敬等南书房大臣关系日益紧密,颇有串通之嫌。重返朝堂,终安全着陆康熙二十七年,康熙念及熊赐履往日功劳,重新启用他,仍命其担任当经筵讲官。不久,熊赐履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康熙这时,熊赐履与徐乾学交往更加密切,但与李光地的关系日趋紧张,甚至相互攻击。熊赐履抨击李光地学问肤浅,只知道拾人牙慧。李光地对熊赐履深受康熙赏识,十分嫉妒,说他大言不惭。康熙虽然觉察到熊赐履卷入争斗,但对他依旧比较信任,而对李光地的学术水平则产生怀疑。康熙三十八年,熊赐履奉康熙之命,侍奉胤礽。此时的胤礽已经失去康熙的信任,熊赐履的入侍对于逆境中的胤礽,无疑是个机会。因此,胤礽百般拉拢熊赐履,给予高规格礼遇。熊赐履对胤礽的礼遇十分感动,因而对他的事也十分尽责。当然,熊赐履毕竟经历过宦海沉浮,与胤礽仅仅只是工作上的交往,并没有与其结党。但是,熊赐履却与胤礽外叔公索额图关系过于亲近。当康熙问何人能当重任时,熊赐履与索额图相互抬举彼此,连康熙对二人关系进展也感到惊讶。康熙四十二年,胤礽与康熙的关系越来越恶化,朝廷局势也趋于险恶。熊赐履年近古稀,为了远离争斗,请求退休。康熙同意他的请求,让他按原品级退休而且依旧享受俸禄,但要留在京城。一个月后,康熙将索额图罪状公之于众,并且宣称要抓其党羽。熊赐履在这个时候请求退休,显然有自我保护的动机。而康熙同意他退休,但又令其留京,有保全之心,也有防范之意。康熙四十八年,熊赐履回到江宁。三年后去世,朝廷赐谥号“文端”。熊赐履去世后,康熙多次赐予抚恤,还酌情录用其子,以表示不忘旧臣情义。熊赐履饱读诗书,学术水平得到康熙的认可,是一位合格的帝王师。他一生经历宦海沉浮,悟得为臣之道,明白进退之法,终归平安落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