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图片 >> 正文 >> 正文

重大发现阳城皇城相府和泽州环丹山庄是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2/5/27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泽州第一善庄——环丹山庄历史奇缘

爱此山村名,重来我犹故。

老马知歧途,酒家识平素。

如何丹川流,竟似汾上路。

暝色笼夕阳,光散水西树。

——清·姚学甲《重过水西》

王维有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恬淡而悠远的意境,是不少处于红尘浊世中人的向往。若是有这样一处山明水秀,意态闲雅的风景圣地,相信你是不舍得错过的。在今金村镇水西村,就有这样一处桃源胜景,毗邻丹河龙门与湿地公园,山水相依,交映成趣,更难得的是,这里还是一处“善文化”主题度假庄园,从风景到人文,处处洋溢着绵绵“善”意,令你如沐春风。而说到她的历史传奇,一定又让你啧啧称奇!

相传,公元年(明朝宣德年间),明朝昭勇将军宁山卫指挥使李公,被朝廷遣归,行至水西一带,因年迈多病滞留此地,耽于此地秀丽风景,当即决定携眷归隐,改姓为刘(留的谐音),重新在此地开枝散叶。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刘姓大户。依据水势地貌,水西就被“刘公”雅称为“环丹山庄”。行伍出身的刘氏家族秉持忠厚处世和耕读传家的家风,以“信义”和“善行”闻名遐迩,毫无骄奢之气,在邻里间广受赞赏。也许是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刘公对子孙的仕途并不寄予厚望。所以出仕之人寥寥无几,倒是世代在乡间开办私塾,也算得书香门第。一直到了清乾隆年间(约年),其十世孙有名刘肃堂者,因聪颖好学考取了贡生,16岁便入了太学(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可惜好景不长,未取得功名便罹患恶疾,只得返乡休养。后来在家乡娶妻生子,特别是小儿子刘廷敬,娶的是陈廷敬的五世孙女。关于这桩婚姻,还有个传奇的“三题试才”的故事呢!

相传,刘肃堂功名之路难继,一直深感遗憾。郁郁寡欢地过了12年,有一天,他在书房练字。这时,他的夫人抱着刚满1岁的小儿子进来了,儿子看了看父亲,忽然伸手去抓放在旁边的《诗经》,并朝着他纸上所书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直“嗷嗷”。刘肃堂顿时来了兴致,莫非儿子是在劝慰自己,不用再对功名一事耿耿于怀么?其实一岁的孩子哪懂这些深奥的道理,不过是刘肃堂自己安慰自己罢了。此后,他一心要把小儿子培养成材,继承他的出仕之梦。大儿子廷臣已经十岁了,对功名之事兴趣索然,倒是对书法雕刻甚有天赋,在远近乡邻间小有名气。于是他将希望寄予小儿子,并取名为“廷敬”,希望他以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为榜样,有朝一日可以入朝为官。他自己熟读经典,对刘廷敬的教导更是不遗余力。“廷臣”既然做不了朝廷的“臣”,那就让“廷敬”来实现这个理想吧。

寒来暑往,春秋更迭,又是十年流光岁月。这一年,刘廷敬12岁了。有一天,丹河畔来了几位客人,老者年逾花甲,少者弱冠上下,却个个气度不凡。为首的那个老者,身材短小,目光却炯炯有神,看样子应该是这些人中的尊者。他们沿着丹河指指划划,又从向河而居的刘家借来了笔墨纸砚,以丹河美景起兴联诗酬答。原来他们是当时享誉一时的“樊南诗社”的诗友,听闻泽州一带有个环丹山庄,慕名而来,到了此处,果见山美水秀,便“引以为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刘肃堂平生甚爱诗文,再加上对刘廷敬的厚望,认为让儿子见一见这样的盛事,对日后也是不无裨益的。所以,刘肃堂对这几位文人礼遇有加,盛情招待。刘廷敬在父亲的培育下,虽年仅12岁,却也略通吟咏,见到这样的文人荟萃,自然也是兴奋的。

这天,刘肃堂烹羊宰牛,在丹河畔办起了“文坛盛筵”。刘肃堂有意将刘廷敬引荐,便谦求诸位指点。为首的那名尊者听说这少年名唤“廷敬”,且音容兼美,爽朗清举,便有心要试一试他的文采与学识。于是,等他们一众文友联诗酬答完毕,便商议着出几道题来考一考这个风华俊秀之地的锦绣少年。这位老者特意嘱咐:出题不能太难,这毕竟还是个孩子!不一会,题目下来了:对对子。这是大家常用的一种文学交流形式,貌似简单,却是很能展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第一题是那名老者出的,是一个“人物对”,上联是:霍去病;

刘廷敬微一沉吟,很快便出了下句:辛弃疾。这题貌似简单,却是个绝对,除了“辛弃疾”还真是找不出另外一个答案。一个是西汉抗匈奴的名将,一个是南宋勇于抗金的爱国将领,“去病”正是“弃疾”。大家不住地点头赞赏,却也还是期待后面的题目,因为好戏一定在后头。

第二题是一个年轻人出的,也是对联,却是“词牌对”。这题考的自然是宋词了。上联为:兰陵王乘风破阵子,谒金门高唱得胜令;

这一次,刘廷敬没有迟疑,工工整整地写出了下联:虞美人踏月送征衣,锁寒窗低吟金缕词。众人不住地惊叹:“兰陵王”对“虞美人”、“破阵子”对“送征衣”、“谒金门”对“锁寒窗”、“得胜令”对“金缕词”,可谓男女有别,刚柔相对。12岁的孩子能有这样敏捷的思维,真是难得。

第三题还是那名老者出的,是个“赠联”,他出的却是下联:

双马驰骋光明磊落荣辱不惊知足常乐午亭山。

众人暗暗皱眉,心知这一联老者说的是自己。而刘廷敬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哪有这种恬淡开阔的胸襟。果真,刘廷敬搁笔不动了,约莫过了一刻钟,还是未能打开思路,他看了一眼旁边的父亲,父亲倒是一点也不着急,含笑与旁边的人谈笑风生。他忽然灵机一动,上联的脉络逐渐清晰,稍加思虑,挥笔而就:

张弛有度朴素无华儿女双全锦上添花群英会。

他这一联,说的是自己的父亲,刘家人向来行善仗义,宽厚待人,受祖上福荫,一直到了父亲这一辈,仍旧秉持厚德载物的家风,所以今天才有这么多的高朋胜友相聚一堂,共话盛事。双方各把自己颂扬一番,也算对得巧妙!

这第三题一答出来,众人纷纷称奇,直呼为“神童”。尤其是那名老者,抚掌大笑,不住地点头,似乎比任何人都要高兴。刘肃堂见状,也是乐得合不拢嘴。方才出题的那名年轻人对老者说:陈公,看来您的孙女婿有着落啦!刘肃堂忙问此话何意,那名年轻人告诉他:这个老者就是号称“骚坛四逸”之一的陈法于,也是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曾孙,所以刚才的下联末尾用的是自家宝地“午亭山”。此次游历虽名为览胜联诗,实则是为他的宝贝孙女寻觅良缘。

原来,陈法于家学有自,早岁便能诗。考中秀才后就不涉科举,而是在先人园内修筑小轩,栽花种竹,并将小轩命名为“秀野山房”,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与阳城诗人张晋、延君寿、张为基合成为“骚坛四逸”,并带头组织了樊南诗社,该诗社是晚清时期名动一时的文人社团。陈氏家族满门才俊,后代也是才人辈出,作品流传至今的诗人就有33位,实为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想不优秀都难。

陈法于的孙女与刘廷敬同年,姓名不详,但据说幼年也随祖父学习吟咏,9岁便能背尽唐诗,祖父对她可谓宠爱不尽,一心想要为他找寻一个文采出众的丈夫。他一听到“廷敬”这个名字就有些好感,三题试才却试出个“孙女婿”,已届古稀的陈公也分外开心,当即和刘肃堂提出联姻。刘肃堂对这门亲事倒也颇为满意,但他一来顾虑孩子尚年幼,婚姻之事言之过早;二来怕耽误学业,于仕途无益。陈公便与他约定,刘廷敬五年之内若中秀才,便娶陈氏为妻。于是,这桩婚姻就这样定了下来。

五年之后,刘廷敬果真考中了秀才。于是,环丹山庄刘家与午亭山村陈家的联姻就这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样一桩才子佳人的姻缘一时被当地人奉为美谈。

据说,刘廷敬后来先后取得举人、贡士,并捐资修庙,助学安民(至今水西村关帝庙的功德碑上尚有刘廷敬捐赠银两的记录),本以为会弥补父亲刘肃堂的遗憾,但天妒英才,刘廷敬在与陈氏安然度过十年美满生活后,未及而立便英年早逝。陈氏与丈夫鹣鲽情深,立志守寡,独自抚养孩子,这一点上,与她的曾奶奶陈卫氏不谋而合,皆是“寂寞深更人不寐,青灯黄卷课孤儿。”(引自陈卫氏《岁寒课子》)刘陈氏知书达理,是环丹山庄有名的大“贤人”,她不仅在刘氏家族内深得人心,也受左邻右舍的尊敬。刘氏家族世代办学,刘陈氏也是私塾里学问颇深的“女先生”。刘廷敬去世后,她勤俭持家,严谨治学,支撑着刘氏一族的门户,堪称妇女中的英贤。刘陈氏82岁时于睡梦中去世,她的事迹却一直在坊间流传。道光二十七年,凤台县将陈氏的贞洁事迹上表于朝廷,朝廷当即令户部拨银,在环丹山庄内建立“贞节牌坊”,以示表彰。

如今,环丹山庄内(也即今天的水西村)仍有这座贞节牌坊的遗址,虽已残破无形,但刘氏和陈氏的善行美德,一直灿若云霞,印照着游人过客。这段婚姻美谈并无记载,也许是遗失了,但经过一代代人的口口相授,依旧保持了它最初的脉络。这是环丹山庄的光彩,也是水西人的骄傲!无论历史的长河如何流转,环丹山庄的“善”文化永远源远流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