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皇城相府 >> 皇城相府图片 >> 正文 >> 正文

晋作家具迎泽发布

来源:皇城相府 时间:2023/1/22
少儿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04/6079778.html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家具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典家具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它的制作,一榫一卯,一刀一斧,都承载了古老传统技艺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出独有的特殊气韵,让人起敬生爱。

在太原市迎泽区,晋式家具晋作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彦标,在家具制作的几十年里,从历史的遗迹中寻找中华文明,用纯手工技艺解读晋作艺术,推动着晋作技艺的发展与传承。

魏、晋时代是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因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开始出现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造型浑厚,纹饰多为饕餮纹。商代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

到汉代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并开始流行。

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人所使用。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门望族们以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为时尚,家具发展的已初步完善,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家具,完整简洁的形式也为中国历史家具的最完美阶段打下了基础。

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

至五代时各种家具制作工艺也基本成熟,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

宋代家具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装饰上承袭五代风格,趋于朴素、雅致,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点缀以求画龙点睛的效果。宋代以及稍后的辽、金历时余年,家具发展经历了一个高潮时期,高档家具系统已建立并完善起来,家具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家具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造就了完美、精湛的明式家具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家具达到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特别是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把红木引入中国,红木代替了传统使用的硬杂木,加之手工业技术较前代大大提高,总结各种工艺技术经验的专门书籍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专业家具设计制造的行业组织,家具的质地、制作技艺水平都有了相当大的飞跃和提升,对家具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红木古典家具的概念由此产生。红木家具具有经久耐用的实用性和隽永高远的审美趣味,它以出类拔萃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一颗艺术明珠。

至明代起,中国家具从形制、工艺、装饰、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趋成熟。在装饰上有浮雕镂雕以及各种曲线线形,既丰富又有节制,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具刚柔相济,洗练中显出精致;白铜合页、把手、紧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处地为家具增添了有效的装饰作用,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着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在现存的明清家具中,就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和珍视的文化遗产。

山西式样的家具,行话曰“晋作”,它与苏作、京作、广作合为中国家具的四大流派。从明代直至民国年的历史中,晋作家具精良的制作工艺和完美的器形品相,使其具备了极高的收藏传世价值。

晋作古典家具做工精巧,玲珑剔透之构可与苏作的灵空文绮轩轾,雄健凝重之态可与京作的雅致堂皇颉颃,铺张扬厉之势可与广作的华靡丽伯仲,样式则多为仿清三代紫檀工,乾隆味很浓。

其结构精密巧妙,纹式简约洗练,虎腿花牙,束腰托腮,或雕刻镂凿,或螺钿镶嵌。由于交通闭塞、滞于往来,晋北家具形态上更近乎明式,且蕴存宋辽遗韵。晋南家具多以描金彩绘髹漆,或山水人物,或花鸟文玩,俗称描金柜。

晋作家具的用料俗有“一榆二槐三核桃,柳木家具常用料”之谓。榆槐木质坚硬,经久耐用,多用于桌椅板凳的打造,“好门能甩四十年,好柜能放三百年,活动桌椅不好做,硬木还得卯鞘严”即指榆槐制作。由于质坚费工,清朝以后此料即少为家具之选材。柳木质柔韧,宜雕镌,推光漆箱柜的制作便多用它。“干榆湿柳,木工见了躲走”,于是晋作家具中的上品多以核桃木为之。其质匀称,理细腻,轻重适度,软硬相当,出品往往予人以丰润持重、四平八稳之感。核桃木易于雕花刻饰,若不髹漆,久置则色褐栗,皮赭酱,纹理与花梨木很是相像,故核桃木又有假花梨之称。

晋作家具以木构框架为基础,在家具的不同造型部位雕饰图案,其雕饰手法善于提炼,精于取舍,不同部位的雕饰图案基本形成了独立的雕饰样式。常见的有瓶花纹、缠枝花卉纹、云龙纹、山水纹等,显现晋式家具雕饰华丽的一面。

晋式家具传承了明式家具的优点,以体量宽大、造型厚重、雕嵌丰富、用料考究、质感细腻而称著。晋式家具用材大都以当地优质核桃木、榆木为主,豪宅大户则用紫檀、红木、黄花梨木等名贵材种,以显富庶,争比排场。制作过程纯手工操作,不用钉子,全部用榫卯衔接,大平板则以攒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镶嵌大理石、玉石、贝壳、金属等多种材料,形成独特的山西地方风格。

出生于木匠世家的张彦标,祖籍河南洛阳,其父亲为乡里知名的巧手木匠,一生从事纯手工木雕、纯手工打制家具,并精通古建、泥瓦等技艺。从十二三岁起,张彦标即利用空余时间随父学习雕刻木工。年,16岁的他退学后,正式跟随父亲从事手工木制家具的制作。年,他远赴广东深造技艺,后跟随浙江东阳的雕刻大师,拜师学艺。

当年,为了能学会画图,他把师傅画好的图拿过来临摹,整整一夜不睡觉,临摹出70多幅。因此,一般需要三四年学完的木工及雕刻全套工艺,他仅仅用了四个月便全部掌握了。在随后的几年内,他更加专注于红木技艺,特别是将雕刻技艺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广东一带,被同行赞誉为“雕花王”。之后,他辗转广东、北京等地从事红木家具生产、设计、管理,博采百家众长,广纳南北精华。

年,张彦标来到山西。山西淳朴善良的民风、豪放大气的风格、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了他。他锁定了“晋文化”,更深地探索“晋文化”的韵味。

从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常家庄园、三多堂、晋祠,到五台山、皇城相府等地,每到一处他都要拍摄数百张照片,然后反复揣摩每一处木结构的细节,仔细研究每一幅雕刻作品的构图及寓意,发现古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沉淀,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晋作艺术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这二十多年学到的传统技艺、感受到的文化魅力,整合为一套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晋作家具特色。

年7月,作为本土“工匠大师”的唯一代表,他参加了黎氏阁举行的“第十一届实木文化节”。年12月,他被授予工艺美术大师。同年,他的古典家具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作艺术的生产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设计、烘干、下料、榫卯、雕刻、组装、刮磨、髹漆,最后进行五金装配成形,全部过程都为纯手工操作。

设计:晋式古典家具以明式为主,没有繁冗的雕刻来掩饰瑕疵,对设计师水平要求很高,对木材质量要求很高,对制作工匠的技术要求更高。不同的家具有不同的设计风格。

烘干:红木产于亚热带雨林,密度大,含水多,湿胀干缩的幅度较大。木材要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把木材含水率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家具在潮湿季节里不会因吸收水分而过于膨胀,也并不会到干燥季节里因散发水分而过于收缩,这是木材烘干处理的最佳水准。

下料:设计图完成后,根据图纸列出用料单,再结合家具不同部位对木料的不同要求进行开料加工。

榫卯:榫卯是中国古典家具最具特色的精华所在。根据不同的结构方式,榫卯有数十种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明榫、暗榫、夹头榫、插肩榫、格角榫、粽角榫以及走马销等。巧妙而精确的榫卯才能使产品结构浑然天成、经久稳固,整件产品无需一颗铁钉。

雕刻:古典家具的雕刻纹饰全都采用传统吉祥图纹。雕刻全部采用纯手工,每套雕刻刀有两百多把,不同的雕刻图案,要用不同的刻刀才能完成。

组装:利用榫卯将一件产品的几十甚至数百个零部件进行组合。

刮磨:组装好的家具,就进入了刮磨工序。数十种之多的刮刀形状各不相同,全部是师傅自己制作,用于家具的不同部位。使用刮刀把家具的平面以及所有的角落仔细刮平刮光,并辅以多遍的砂纸打磨,使家具的表面平整、线条流畅、手感平滑。

髹漆:即擦生漆。生漆又叫大漆,也就是漆树的树汁,是无毒无害的家具保护材料。古法髹漆程序非常复杂,如今已几近失传:首先用砂纸精细打磨,称为“磨白身”;然后用棉纱蘸上生漆均匀地揩擦,放到恒温恒湿的阴干房里至少24个小时,待漆干透后,再用更细的砂纸磨掉;再擦,再磨……如此反复,至少六遍,才能使家具细腻光洁,从内到外呈现出华贵、古朴的气质。

如今,晋作家具也被越来越多人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18.html